心理教师成长路上充能长技

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

2025年9月27日参加吉水镇中小学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第二期)线上观课有感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 认识对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不是心理医生,更不是神经病医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认识工作对象一样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对象,是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我们能直视人的大脑,对于大脑问题一目了然的话,工作就轻松了。事实,并不是这样。心理教师的工作条件有限。识别面前对象,靠观察,靠事实作为参考依据,靠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工作,是在孩子进行医学鉴定(或治疗)或未被鉴定时,心理教师所需要做的,不是去鉴别诊断,而是走近与认识面前对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需在上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孩子,记录观察过程,根据孩子行为,寻找依据或参照相关资料,对孩子行为进行识别,并结合经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认知水平的原因,很多时候,心理教师和其他人一样,或许会掉进认知陷阱,或被欲望或功利捆绑,下意识采取二元认知,导致认知走向评判,追求结论,导致干预工作转变为评价工作项,或以医学鉴定模式,采取“应该是这样”的“高效率处理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识别对象,是为了更好地干预。笔者认为,这是心理教师的最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所面对的对象,被鉴定或未被鉴定,都是教育对象与学习主体。但“学习主体”在前,“教育对象”在后。认知也必须遵循这点,否则,是工作认知上的混乱。</p> 依法依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法依规进行心理教师工作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培训,笔者学习,认知被刷新。法与规,是心理教师工作的“红线”,笔者认为,也是“底线”,工作时是不能超越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心理教师都不要触碰,更不要跨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可以更浅显去认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象,如一棵树。这个树,它是有身份的,是有归属的,更有自己角色、身份的。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之前之后,都与你无关,或者没有联系的。若你一看,再评判,然后“做决定”,这就超出了你的“职权”范围。你没有评判鉴定的权利,更不能做什么处理,而是你可以做这之外的,可“帮助”或做“有利于”的事情。说白了,这树不是你的树,这是归属;这树不属于你,你没有砍没有拔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我认为不行了”“做什么也没意义”,而采取“砍”“拔”等“极端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理、科学、有意义,是面对生命主体所能所需做到工作。相信生命主体的力量,相信生命主体自身解决问题的精神与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生命,如面对一棵树,并不是以什么为前提,自己根据这个前提来进行自己的认知判断,然后才工作。心理教师有别于其他老师,更多地是从心理认知困惑、神经认知角度、行为与认知匹配角度去帮助生命主体去认识自己行为与行为认知、生命认知、社会认知等角度去识别,并学会“有效管控”自己,让自己在有限的地方、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生命中做一个“与自我认知水平匹配”的社会角色与行为主体。</p> 边界与形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边界与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点,是工作时必须认清的。心理教师的边界,不能以一般教师进入。这样,心理教师不是以一般教师的“教育模式”进行工作。这点,对于工作来说,很重要。笔者观察一些心理教师,工作模式不改变,以一般教师的说教形式出现。在十几分钟二三十分钟内,学生没有回应或回应为零,这样的说教,在心理教师工作中,是应引起重视的。心理教师,不是说教,更不应以说教为唯一形式对干预对象进行干预。在笔者看来,这是重要的“边界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开班仪式上,笔者与张老师进行磋商,应让我们这些受培训心理老师去扮演这两种“角色”,指导老师在进行分析与指导,帮助心理教师学会“咨询”,学会心理教师的工作技能。由于时间受限,未能让每个老师都能进行“操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心理教师要懂得心理教育形式。干预是“工作”,工作前是认识与了解、理解。从时间线性认知来看,前一时间点与后一时间点,都不处于“失控”中,工作的点在当下。前以认识,后以“关心”“跟进”,当下,是“被接纳”、“信任”、“打开”、找出“可连接”,重新建立“连接”,以“新“替“旧”。这些,都是心理教师所需学与掌握的。工作中的“说教”形式不是主要形式,这种形式是“次要“的,仅属于辅助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自己,做真正的心理教师。</p> 社会角色与干预身份在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社会角色,依然是教师,只是应是掌握心理知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方式进行教育干预的一类教师。它有别于其他老师其他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探讨心理教师的社会角色,不是为了探讨。这次培训,笔者觉得社会角色应在心理教师工作时及时“定位”并“有效利用。心理教师,对于学生这一对象,心理教师所看到的是什么,这些行为与心理有什么关系?这孩子怎么啦?行为——心理模式应更快进入心理教师的工作认知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一阶段的学习,若没有更好的训练,认知没有更新,原工作模式未打破,没有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在心理教师工作中,是会受原工作模式所影响所限制的。在笔者看来,“实习期”很关键。更希望培训后,更多的心理教师,能把所学进行有效转化,转化成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干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识。在干预工作中,首先是“打开”学生“心门”的能力。心理教师的初始阶段,往往注重自己说什么,注重自己应用什么方式。成熟后,不是自己说什么,而是看到什么,由“所看到的”,结合经验,猜测其行为心理。怎样的方式才能被接纳?“看见”、“听到”、“感受到”,干预工作才有“靶点”。“我是蘑菇”、“我是蜗牛”、“我是流浪狗”……角色认知与角色扮演,才能走近、走进一个陌生世界,才有干预可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与反思,让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干预不是说教,而是以自己的生命能量,帮助需要能量的孩子。心理教师,自我能量建设与加持是何等的重要!</p> “我”是什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什么?”这常常是聪明且走偏了的生命的自设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不是应答者,而是听到者,并以生命坚强、生命美好的形式“应答”。生命的声音,不应是常常听到的说话声,更应是生命脉搏节律的美好动听的声音、婴儿出生的哭声、娃娃的纯洁无邪的笑声、山间幽静清脆的风声、瀑布飞溅的湿脆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心理教师,更重要的是共鸣声。蛙声对蛙声,琴声对琴声,心理教师需要学会各种“敲门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生命成长路上,心理教师也会有“我是谁?”的认知感悟。角色定位,以及做自己的“心理”教师,让自己向孩子传输能量之后,懂得迅速提起自己的加油枪,把自己的车充满能量。干瘪的轮胎,走不远,没有油没有电的车,肯定走不了。说句比喻的话,兼职心理教师就是一辆油电混用车。没电充电、没油加油,千万别“没油时充电;没电时加油”。兼职心理教师,最大的快乐,不是自己有多大能耐,而是自己的综合航程力,更重要的是回电力与油能升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答案不是自给,也不是收获,更不是荣誉,快乐是自我车的健康幸福驾驭,答案在路上,美丽风景在路上。这才是心理教师给自己的最好醉美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