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师长三次上书扭转抗战局势

紫百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副会长杨继龙讲述新四军三师抗战故事</b></h3> <p class="ql-block"><b>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系列稿件十五</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b></h3> <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三师师长、政治委员黄克诚是我党、我军卓越的军事领导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思想家。在抗日战争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他三次上书党中央、毛主席分析抗日战争形势的细微变化,捕捉对敌斗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关口,以高度的敏锐和睿智提出独特的真知灼见,为扭转抗日战争局势,为我党我军掌握抗日战争主动权,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最后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智克敌顽,寻隙反制“摩擦”取胜</b></h3> <b>1940年10月,新四军“黄桥”决战胜利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纠结2万余众,退守曹甸、车桥、兴化一带,依托坚固据点,制造“摩擦”,侵犯我苏北抗日根据地。<br>  此时,新四军中原局及华中指挥部意图乘胜攻占曹甸,一举消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军队。针对苏北抗战局势,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向党中央上书,提出暂时不宜攻打曹甸,避免阵地战消耗我军有限兵力和财力,而且,新四军整编不久,苏北根据地很不稳定,当务之急,应当遵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团结争取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腾出精力剿灭土匪,巩固发展好苏北抗日根据地,待时机成熟,再集中兵力对付韩德勒部。</b> <p class="ql-block"><b>  党中央于1940年9月10日指示“对友军者不论如何,即使是最反动的顽固派,在目前时期中,在彼军未向我进攻或其进攻已为我击破时,均应采取缓和态度,击敌和友,是我目前军事行动的总方针”。</b></p><p class="ql-block"><b> 黄克诚师长的主张,并没有被华中总指挥部采纳,并且决定在1940年12月13日对曹甸发起总攻。可惜终因敌军凭借坚固堡垒顽抗,战斗打了18天,虽然歼敌8000余人,我军伤亡也有2000余人,进攻曹甸战役失败了。战役总结时,还责怪黄克诚师长所部配合不力。直至1942年华中总指挥部总结曹甸战役时,才承认了黄克诚师长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b></p> <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三师团结争取韩德勤顽固派的策略,争取到了扩大,巩固,发展苏北根据地建设的宝贵的两年多时间,1943年3月,韩德勤顽固派在公然抢夺我根据地,撕开了反共真面目的情况下,黄克诚师长果断调集优势兵力,一举全歼韩德勤部总部,及保安三纵队、独立六旅等部,生擒顽固派韩德勤,彻底扫除了国民党顽固派在苏北的抗战阻碍。新四军三师有智有勇,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最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审时度势筑基,创造苏北辉煌</b></h3> <p class="ql-block"><b>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新四军三师集结力量,准备担负机动作战任务,进入战略反攻。正在此时,三师接到新四军军部命令,要黄克诚师长率领主力向淮南津浦路西出击,会同新四军二师阻击国民党桂系顽固派向东侵犯。</b></p><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二师、三师主力按照军部命令集结在津浦路两侧,守候半个多月,未见敌情。后侦查得知,国民党军队因忙于夺取日冠撤退后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不急于向华中抗日根据地侵犯。黄克诚师长和二师政治委员谭震林,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于1945年9月3日向党中央和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上书,建议: 把二师、三师主力调回津浦路东,夺取铁道一段,牵制国民党军队,同时主力一部回师苏北,肃清苏北,苏中各城市的伪军,创造连成一片的大块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今后与国民党顽固派作长期斗争做准备。</b></p> <p class="ql-block"><b>  9月5日,刘少奇代表党中央电示华中局:“请你们考虑,黄、谭意见,将三师部队抽调或再加二师一部,向东肃清苏北敌伪据点,造成将来作战的有利条件……。”</b></p><p class="ql-block"><b> 根据党中央意见,黄克诚师长率领三师主力从津浦路回师苏北,发起了“两淮(淮安、淮阴)战役,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开辟了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华中苏北解放区。</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捕捉战机瞬间,扭转乾坤万千</b></h3> <p class="ql-block"><b>  1945年9月13日,黄克诚师长按照中央指示回师苏北,在途经华中局驻地得到消息,苏联红军已将日本关东军歼灭,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同时,我军也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而国民党军队主力主要集结在华北,华中,大后方,一时无法赶到东北接管苏联红军准备转交的城市,交通,军事设施及其财产。根据日军投降后,国际国内即将发生的重大转变,黄克诚师长敏锐地判断,我军应立即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黄克诚师长据此建议华中局领导向党中央发电报,建议党中央及军委立即调集主力奔赴东北,不管苏联红军态度如何,迅速进军东北,抢占先机,先于国民党顽固派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黄克诚师长的建议未被华中局领导采纳。在此重大关头,黄克诚师长果断上书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进军东北的全面战略部署方案和建议。</b></p> <p class="ql-block"><b>  1945年9月23日在新四军攻占淮安的第二天,黄克诚师长接到中央和华中局命令,带领三师主力35000余人开赴东北。党中央,毛泽东采纳了黄克诚师长的重大建议,调集了全国各根据地的部队奔赴东北。三师主力抵达东北以后,黄克诚师长针对东北的实际情况,又向党中央、毛泽东提出广泛发动群众,着眼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建议。12月28日,毛泽东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战略根据地》的著名电报,为实现东北解放,从而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一步。</b></p><p class="ql-block"><b> 根据东北的实际情况,又向党中央、毛泽东提出广泛发动群众,着眼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建议。12月28日,毛泽东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战略根据地》的著名电报,为实现东北解放,从而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一步。</b></p> <p class="ql-block"><b>  黄克诚师长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三次上书党中央、毛泽东,体现了他深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养;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体现了他赤胆忠心,把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党人广阔胸怀。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杨继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审核 潘守鉴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辑制图 孟惠惠</b></div> <b>“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系列稿件未完待续,敬请关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