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

胡均浩

<p class="ql-block">上海美术馆年度大展“上海现代”近日对外展出,通过“红色烂漫“、“摩都日常”、“海上新潮” 三大板块的翔实叙事展现20世纪以来上海的文化嬗变,集中呈现木刻、宣传画、建筑、设计、油画、国画、摄影、 电影、漫画、音乐等多元媒介作品600余件(组),全面解析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基因和人民创造历史的文明密码。</p> <p class="ql-block">展览第一板块“红色烂漫——从精英觉醒到大众共鸣的先锋性开拓” 集中展示充满浓烈情感、且与上海链接颇为深厚的木刻、宣传画、连环画等艺术形式。呈现上海如何将精英的觉醒转化为大众的文化动员,形成东方革命美学的独特性和上海现代的先锋性特征:艺术介入现实、引领未来,并最终服务于人民。</p> <p class="ql-block">经典木刻《抗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发起“为了大众,力求易懂”的新兴木刻运动成为刺破黑暗的匕首,为中国现代美术注入了刚健分明的人民性基因,经典木刻展品《抗议》、《阿Q正传》以黑白分明的刀锋,刻画出民族的不屈抗争。而1949年后流行的年画、宣传画、连环画构筑了独特的视觉体系,它们以明快色彩与程式化造型,将政治理想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日常图像,形成了“人民美学”与“劳动美学”的新范式。</p> <p class="ql-block">沈柔坚《勤劳起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中,以视觉巧思打造的打卡空间将一系列宣传画作集中呈现。艺术名家沈柔坚《勤劳起家》居于C位,以炽烈的红色和饱满的构图,刻画出劳动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令人心潮涌动。在这里,艺术不仅是时代的记录,更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动员——它将家国情怀熔铸为集体记忆,也让崇高的理想,成为每一个人举目可及、可感可触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都日常:建筑、设计、漫画、电影,四大媒介解构上海现代特性</p> <p class="ql-block">第二版块“摩都日常——从市井烟火到全球叙事的混杂性共生”通过建筑、设计、漫画与电影,解析这座城市独特的“混杂性”现代特征——它拒绝非此即彼的文化对抗,以并置、拼贴与融合的智慧,将矛盾转化为创造力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海派家具静默伫立,如时光的摆渡者。它们以考究的形制与流动的设计语言,悄然连接着往昔与未来。这些器物不仅是生活的注脚,更成为孕育新创作的灵感种子,让经典在时光流转中生发。</p> <p class="ql-block">从月份牌美女到大白兔奶糖,上海设计始终在实用与审美间寻找平衡。林风眠、张光宇等先驱将西方几何美学与中国吉祥图案融合,让“中国制造”成为征服全球市场的审美名片。电影更是上海的造梦机,既转译好莱坞叙事,又实验本土现实主义,让弄堂悲欢升华为时代寓言。这种混杂性正是上海对现代性的独特解答:以开放姿态包容他者,却始终保持着文化主体的清醒。</p> <p class="ql-block">上海高度</p> <p class="ql-block">第三版块 海上新潮:罕见名作首展上海,多维碰撞激发无限探索</p> <p class="ql-block">中国图案集</p> <p class="ql-block">庞薰琹《蕉叶水渠》《菊花倒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庞薰琹《菊花倒影》、《蕉叶水渠》等代表作首展于沪,呈现出上海现代艺术的精神源起。作为“决澜社”发起人,庞薰琹及其同仁于1931年创立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宣言的西画团体。他们以激进的现代主义语言,突破传统框架,为中国艺术走向现代提供了关键的思想与实践样本。</p> <p class="ql-block">在“海上新潮——从文人墨戏到当代语汇的流动性实验”版块中,现代油画与海派国画共同诠释了海派文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化语境中探索并重构自身的叙述模式。多件名家真迹悉数亮相:“东方之笔”张大千《番女掣厖图》罕见展出,笔法融合敦煌元素,描绘边疆女子与黑厖动静相映,极具生趣。此外,吴昌硕、吴湖帆、任伯年等海派巨擘的经典之作也将重磅呈现。</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番女掣厖图》</p> <p class="ql-block">捧白莲红衣仕女</p> <p class="ql-block">郎静山《自摄像》</p> <p class="ql-block">联体系列</p> <p class="ql-block">针孔看世博</p> <p class="ql-block">观众既能领略海派先驱的探索精神,亦可在上海双年展的经典作品中展开思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以本土经验重构现代性叙事, 建立中国艺术的当代表达模式?上海双年展作为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深刻反映了中国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定位与价值,奠定了今天中国各地的双年展热现象。</p> <p class="ql-block">陈妍音《一念之间的差异》</p><p class="ql-block">2000年上海双年展重要展品《一念之间的差异》亮相“上海现代”,艺术家陈妍音以玫瑰花与倒悬的输液瓶为意象,极具颠覆性的创作手法细腻诠释艺术与情感间微妙动人的联结。</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精心设计多处打卡空间,亮点纷呈:海派家具沉浸式场景还原、园林意蕴展厅与名家国画相映成趣,转角更融入丰富多媒体视觉体验,静候观众驻足互动。</p> <p class="ql-block">一念之间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周春芽《躺着的黑根》</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之一的周春芽,其艺术实践融汇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本次展出的《躺着的黑根》为首届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创作于其艺术转型阶段。作品以爱犬“黑根”为原型,捕捉其多变灵动的形态,画面既有洋溢即兴的生动笔意,亦有原始的生命力与野性之美,是其创作演进中极具代表性的系列。</p> <p class="ql-block">遗失的王朝</p> <p class="ql-block">申凡《山水-9210-面-(92-1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于在极简的视觉结构中注入深厚的东方美学内核的中国抽象艺术家申凡,则在本次展览中带来了其代表作《山水-9210-面-(92-10)》。这件作品以股指曲线为形式灵感,通过不同方向的肌理构建出‘天’与‘地’的空间意象,形成一种现代性的类风景图式。</p> <p class="ql-block">照片墙上布置有一些精彩的照片,内容包括了城市日常、标志性建筑等,记录着城市叙事中真实而鲜活的一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