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0328</b></p><p class="ql-block">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中华古文明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似乎只有黄河流域文明。直到五十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现,终于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由此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史。这次改写历史的巨笔,是1973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就——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确立。</p> <p class="ql-block"> 对河姆渡遗址我一直心有向往,今年由海南返家,特地把余姚作为途经站点。由于昨晚就抵余姚县城,所以今天早早就驱车前往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在余姚县城以南25公里处。我们的车子进入河姆渡时,但见小河清流,石桥横跨,粉墙黛瓦的村舍临河而筑,田陌中麦苗青青,成片的桃树灼灼花开,一派江南水乡风光。</p> <p class="ql-block"> 下车之后,我们先在村中闲逛了一阵,走到村子西南,一条大河汤汤流过,这便是余姚江。隔江而望,对岸青山巍巍,迤逦而去。这大水大山,又非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可比。今天天阴,山间浓云和水上薄雾,反而使山水更具厚重沉远之感。</p> <p class="ql-block"> 虽是春天了,但仍有寒意,妻子还穿起了薄袄。余姚现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闷热,冬季清冷干燥,春天往往还有倒春寒。</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七千多年前,这儿的气候大致与今天的西双版纳相似,气候温暖湿润。彼时,这儿的生态丰富多样,不仅有山地丘岗、平原沃野,还有河湖沼泽、海岸滩涂。茂密的丛林中,虎、熊、大象、水牛等大型动物出没其间;河湖海滩间水草丰茂,鱼虾成群,鸥鹭翔飞。河姆渡人把村舍建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处,就地取材用木桩、横梁和地板搭建成干栏式房屋。他们造舟楫、制陶器,织布缝衣,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遗址博物馆中,各种实物、图表、模型和音像,把我们拉回了那个久远的时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河姆渡人就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荡桨河湖,张弓引箭;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村舍间,狗逐猪突,小孩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河姆渡先民群体劳作,过着艰辛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博物馆中的文字描绘与模型实物相互配合,多么生动形象啊。</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有12.7公顷的重点保护区,里面有多个文化层的发掘现场。我们循着栈道穿行其间,可以看到当时的木构水井等遗迹和出土的“夹炭黑陶”器具。为了形象再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景,保护区还复原了先民们的干栏式茅屋,并以雕像的形式呈现先民们造屋制陶、采摘狩猎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出了遗址公园,我们沿着余姚江岸向西北方向走了一段,与江流相接的大泾浦河穿过一座古村而来。古村名“浪墅桥”,村口有两座醒目的建筑,一座是镇守在江河交汇处的翻身闸,另一座是感恩亭,从它们的名字就能体味到当地百姓纪念的初衷。新中国在江流河口建闸,兴利穰灾,故名为“翻身闸”,即使我等游客也明白。感恩亭有来历,则是纪念村中先贤钱荫堂,1900年经商致富的钱先生,捐资一万六千元重修临江庙,并于庙侧建钱氏宗祠,兴义学于祠中以教族人,以后发展为浪墅桥小学。</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经意间走近了一座庭院,院门横额上有四个篆体字:钱家大院。进门后发现庭院很大很深,院中连院,幽深曲折。有的是四合院式的建筑,也有横排的二层木柱楼房。房子虽是老屋,但依旧住人。屋前青石板天井中摆着花卉,檐廊下晾晒着衣物,有两位老人见了不速之客,也不嫌唐突,还向我们介绍了浪墅桥村历史。老人说,村子是在明万历年间所建,村民大多是吴越国君钱镠后裔。现在的钱家大院是清代古建筑,建筑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他还自豪地告诉我,村子已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全省只有16个。</p> <p class="ql-block"> 离开河姆渡遗址时已是中午,回望余姚江紧傍遗址公园滔滔而过。先民已远逝,精神薪火传,长江流域文明光耀中华。</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余姚江溯流而上,半小时就返回余姚县城。西来的余姚江流至余姚县城,分为数支从城中缓缓流过。553年前,一位绝世之才在县城的一个官宦之家呱呱坠地,他的出生和幼儿时期颇具传奇色彩。出生之前,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他在母亲腹中十四个月才出世,出生后“金口”难开,到了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某日一高僧过其家,抚其顶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即他就开口说话了。后来王守仁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这位官宦之后、状元之子,以其不可思议的天赋和卓绝的努力,成为我国的古代无可争议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他用五十七年短暂的生命之火,在中华文明广袤天穹中留下了极其璀璨的光华。</p> <p class="ql-block"> 余姚县城有王守仁故居和王阳明故居纪念馆。到余姚不能不去瞻仰阳明先生。故居在县城中心地,南居龙泉山,北濒候青江。故居庭院深深,自南至北主要建筑有门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等,整体建筑气势恢宏、端庄典雅。</p> <p class="ql-block"> 来到寿山堂(大厅)前,你会不由自主地敬意激荡;站在瑞云楼下,高山仰止之情悠然而生;西花厅内,“良知传家”震撼心灵。在故居中慢慢行走,阳明先生的传奇生涯,会如同电影一般在你脑海中徐徐放过:生而不凡,少年立志成圣人;科举考试落第,心胸豁达不落志;青年时察居庸关,上书《边务八策》;中年坎坷龙场悟道,成一代儒林领袖;平宁王之乱,一介书生建不世军功;壮年天泉桥证道,心学成熟圆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嘉靖六年(1529年),57岁的王阳明在平定两广叛乱后旧疾复发,未等朝廷批复返乡请求即启程回浙江余姚,途中病情恶化。次</span>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在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舟中病逝。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交待,他只是轻轻地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逝后丧过江西,十里长街百姓军民皆穿麻衣哭送他;皇帝亲自点评:两肩正气,一代伟人。</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士大夫,视立言立功立德为人生至高境界。清代学者王士祯谓阳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诚哉斯言!</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的躯体虽逝,他的那颗光明的心却永留人间,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朱舜水、黄宗羲、章太炎、蒋梦麟、余秋雨……阳明先生之后,小小的余姚县根脉相继,涓流不息,代有英才出。</p> <p class="ql-block"> 网上有介绍余姚美食,多人推荐黄鱼面。中午,在余姚城内一家小面店用餐。一碗面两条小黄鱼,40元,很鲜美。</p><p class="ql-block"> 约下午1:00返程,18:00抵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