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写事写心2

风华书法

<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写字就是写字,先把一百本字帖写得滚瓜烂熟,然后写出来的字必然不凡,至于其它的往往是理论家事后想出来的,与书道的精微和不可预测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其实精于一种比会临百种更难做到。我们往往于一件作品能看到许多,不单单是技法或技巧的淋漓尽致发挥,更重要的是字背后的人事心。张怀瓘认为,唯见神采,不见字形。说明神采比字形重要,唯技派能捕捉字形,但神采此类高级的因素不能不与高级的人事心相关。从理想角度,一学人痴迷书法,大量书写,不考虑社会俗事,迟早可以写出来。这不,据说赵冷月最近慢慢被人接受。陈振濂不喜欢评论赵的字,但更喜欢说说他这个人,很另类,晚年七八十岁还坚持每天临帖九个小时,生前书法被许多人批评,市场行情一直不爱好,生活落魄,但对书法一直痴迷。作者比作品更为人看重。市场行情的潜规则是认人不认字。</p><p class="ql-block"> 文学批评家谢有顺有篇讲内心的文章,很长,无非是认为当代文艺核心是指向内心,即心灵的深处。一件书法作品为什么会让百看不厌,笔墨线条在那书家手里已是异常熟练,若导向展览体的必然是写实派或唯技派,若导向文化的,一般是学者,往往是一招制敌不会胡乱纠缠纯粹的技法和技巧。人的思想很复杂,特别是近些年,大家对人之外的想法很多,可以说是物欲横流,没几个会是纯粹的玩墨,嘴巴谦虚说说,心里往往不服气。</p><p class="ql-block"> 人非圣贤,没有人敢说自己无欲无望。合理的欲望不能当成不好因素。于是书法中人事心的话题还是会源源不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