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美好的,值得用一生去寻找(纪实)

流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龚炳明:那美好的,值得用一生去寻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流泉 洪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青瓷名片】龚炳明,1982年4月生于浙江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绿谷新秀”,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伟孙,制瓷20余年,坚持“实用与美学并重”的制瓷理念。其代表作《三足鼓钉洗》先后获浙江省第三届青瓷传承与创新设计评比金奖、义乌“文博会”人类非遗·龙泉青瓷精品展金奖和首届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金奖;《梅子青金丝纹片瓶》获第五届全国艺术品旅游品、家居饰品博览会金奖。多件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龙泉市博物馆等永久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将谋生的职业华丽转身为寄寓着梦想与追求的事业,这嬗变的内核,其根本是热爱,也就是说,只有热爱才能支撑起自己的世界并成为在这个世界中一路前行的能动性。龚炳明二十年制瓷生涯,为此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当热爱以不同方式融入到人生各个节点,这时候,我们才明白,是什么让我们在坚持,又是什么让我们的坚持变得如此明亮,如此神圣。</p><p class="ql-block"> 1982年生的龚炳明自小在河村的原野上长大,与泥土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这莫名的情感随着时光不断放大,不知不觉在无形中影响着此后他对职业或人生的选择。事实上,是泥土造就了龚炳明的本色。</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他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像许多农村孩子一样,决定学一门手艺好好“做生活”,过日子。有一天,姑父对他说:炳明,去跟老师做瓷吧。于是,在姑父牵线下,他去了龙泉子芦瓷坊,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伟孙学艺。那时候,1998年的夏天。</p><p class="ql-block"> 在子芦瓷坊,他似乎第一眼喜欢上了“做瓷”这门手艺活,觉得“在一团泥巴里做文章”好玩。因而,龚炳明玩起来就特别刻苦、用心。小小年纪的他尽管才初中毕业,但他对这门手艺的理解力却超乎寻常。他与泥土形成的默契,加上聪明好学,让他摆弄起“泥土”总是得心应手。这一切都被卢伟孙看在眼里,他认准这小子日后定有大出息。</p><p class="ql-block"> 卢伟孙,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于一身,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代表传承人,曾被龙泉市人民政府授予青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其作品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既保留传统青瓷釉色的晶莹剔透、造型端庄秀丽的特点,又大胆吸收现代思想,作品器型单纯、简洁,釉色上清雅古朴,厚薄相间,深得自然三味。在他的作品中,独特的田园风格自成一派。</p><p class="ql-block"> “名师出高徒”。在子芦瓷坊那些年,师父卢伟孙给龚炳明带来的不仅是“制瓷”技艺,更重要的还是他对龙泉青瓷的认知与见解,以及诚实做人、严谨制瓷的人生风范和态度。</p><p class="ql-block"> 此刻,当我们面对面聊起他的这一段学瓷经历,似乎学瓷当中所有的辛苦、挫折都可以一一省略,只有说起师父的“知遇之恩”,才让少言寡语的他两眼放光。</p><p class="ql-block"> 2012年,龚炳明离开子芦瓷坊,在河村创办了自己的“明窑青瓷坊”。通常,对于一个刚出师的手艺人,创办工作室意味着一个“职业”的郑重开场。谋生,成为了这份职业最重要的内核。</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前,第一次见龚炳明是在河村近郊的一条乡村公路边。孤零零的一座简易棚被四周大片的农田所包围。稻田的气息从四面八方吹过来。简易棚门前散落着一些未成形的瓶瓶罐罐。这个简易棚就是龚炳明一个人的窑场。</p><p class="ql-block"> 走进青瓷坊,仿佛走进一个青瓷手艺人全部的世界。在这里,我目所能及的几乎都是窑炉、瓷土、拉坯机等一应俱全的制瓷器具和原料。在一排一排的木架子陈列柜上,摆放着许多业已完成的青瓷品,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素坯间杂其间,等待晾干、施釉、入窑。龚炳明赤膊上阵,穿行其间,甚是忙碌。见我们来访,热情招呼我们进工棚里间的茶室喝茶。狭小的空间,置放一张长方形茶几。在茶几正面及两侧,陈列着他的部分青瓷展品。无疑,这就是他的办公室兼及业务洽谈室。第一次与龚炳明聊天,第一次听龚炳明说瓷,感觉正是他的憨厚和朴实让我们亲近。话不多,但实在,而且在寥寥无几的谈吐间,时不时闪烁出思想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其实,龚炳明从学瓷那一天起,就是有想法的。他认为,苦练基本功是做瓷的基础,而理论学习、审美培养和对古瓷器的田野调查,则是让瓷器插上艺术翅膀的最重要的有效途径。做好瓷,必须具备“眼界”和“境界”。这些年来,他不仅无数次寻访各处古窑址,阅读大量的有关青瓷历史、技艺研究的书籍,而且挤时间顺利完成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和丽水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业。随着理论学养和制瓷技艺日益提高,他对做瓷这门手艺的认知也渐渐发生着变化。</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聊天过程中,不时有电话打进来或客人来访,他们都是冲着龚炳明的青瓷作品来的。无论是在当年的子芦瓷坊还是眼前的明窑青瓷坊,龚炳明制作的瓷器作品就因其个性化的独特表现深受好评和关注。早在2006年,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作品《盖罐(陶艺)》就先后在第六届(2006·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获金牌奖和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获铜奖,而在之后的2008年,其作品《盖罐组合》又获浙江省首届中青年青瓷创新评比金奖。</p><p class="ql-block"> 龚炳明说“要做点有想法的东西”。这句朴素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新生代青瓷艺人积聚在内心深处的力量,这就是方向,这就是渴望,这就是期许和梦想。</p><p class="ql-block"> 2023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及作品展陈空间的需求,龚炳明的“明窑青瓷坊”从“马路边”苦心经营了十余年的老工场迁至赵淤村口的一幢高大建筑内,新的工作室面积多达500多平米。</p><p class="ql-block"> 无论从原料加工、釉色配方,还是从作品成型到设计烧成,龚炳明都亲力亲为,精益求精。他对作品的严苛挑剔,确保着从他手中流出的往往都是精品。这种“精品意识”是对受众和藏家的负责,更是对作品本身生命力的负责。</p><p class="ql-block"> 在制瓷理念上,他师古通今,讲求创意和作品的个性化表现,坚持“实用与美学并重”。在烧制技艺上,尤其注重对釉水的调配与处理。器型和釉水是龙泉青瓷独立于世的两个“基本”。青瓷之美,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她的色彩,而这种色彩的成就者便是釉水。如果说,瓷土构筑了青瓷的骨骼,那釉水自然是青瓷的血脉。龚炳明说:“龙泉青瓷创作过程中的施釉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釉水的厚薄决定着作品最终的效果,而在配釉、施釉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包括荡釉、浸釉、补釉、喷釉、修釉等等,如果处理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成色”。</p><p class="ql-block"> 龚炳明早期主攻米黄釉,作品涉及茶器、香器、文具等。当初用米黄釉施釉的龙泉青瓷作品并不多见,以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绍斌为高端。而后来者龚炳明用米黄釉烧制出了一大批包括洗、炉、壶在内的不同器型作品,其精美一时间令整个龙泉瓷界眼光一亮,龚炳明因米黄釉一炮走红。见过龚炳明这款釉作品的人,还以为他是张绍斌大师的徒弟呢。我是见过龚炳明米黄釉系列作品的,它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宁静、雅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从2015年开始,他将主要精力都投放在“蛋白釉”的研究及开发上。这种釉色微黄莹亮,恰似鸡蛋蛋白,故命名为“蛋白釉”。“蛋白釉”系龚炳明独创。2017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颁布授权公告,为龚炳明的《蛋白釉及其烧制方法》颁发《发明专利证书》。刚开始研制的蛋白釉,颜色偏白,虽然精致却感觉色调清冷,之后经过反复试验并加入金属含量多、玉质感强的龙泉紫金土后,烧制出来的作品成色得到有效完善。铁胎本身的颜色与蛋白釉色相得益彰,细节处理更契合人体工学,线条流畅,弧度精准,拿捏舒适。“蛋白釉”研究及开发成功极大地提升了龙泉青瓷釉色的丰富性,同时,也在“龚炳明”名字上写下那么不同而又那么绚烂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现在,只要提起做瓷老师龚炳明,自然就绕不过他作品中的这一抹美色。难怪总有人不无钦羡地称之为“配釉大师”。</p><p class="ql-block"> 一旦一个人因职业完成了“谋生”需求,那么,在这份职业里更多的趋向便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把这种“东西”叫艺术也好,叫“信仰”也罢,其归根结底是事业,一种生命的真正的支撑。</p><p class="ql-block"> 在龚炳明的事业中,作品就是他的孩子,就是他的寄托,就是他奉献给这个世界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龚炳明说,作品好不好,不是名号说了算,而是作品本身的品质说了算。</p><p class="ql-block"> 要赋予一件作品以生命,必须“走心”“入心”,必须要将“我”与“我的思想”融入其间,让作品把我所要的表达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龚炳明就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思维,去与器物对话,去与整个世界去对话。</p><p class="ql-block"> 龚炳明说,在他所有艺术创作中,尤其着迷于龙泉哥窑。他手底下的哥窑作品,既传承传统哥窑烧制技法,又结合现代陶瓷的特点予以出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龙泉哥窑“现代意识”。《米黄釉明壶》《三足鼓钉洗》《文房》就是其具有传统哥窑特色的代表性作品。</p><p class="ql-block"> 《三足鼓钉洗》曾在“2013义乌·文博会人类非遗·龙泉青瓷精品展”上获金奖。该作品是典型的龙泉哥窑,用支钉垫烧而成,留有铁足,沿口呈褐色瓷线,是“紫口铁足”表现,它的冰裂纹的纹道包含了鳝血、浅黄、黑灰三色,纹道自然,开片稳定,具有一种不可多得的自然美。作者在这件作品中融入青铜器造型,不仅使作品稳重大方,而且富于古意;釉色则是龙泉哥窑特有的灰青,釉面干净、纯粹,非常难得。而《文房》,则不以传统的釉色与冰裂为主,而是在作品设计与造型上进行创新,与生活结合,把实用性带入作品,这与哥窑器物传世作品大都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有所区别,但把中华儒家文化与之相联系,从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是艺术,是文化。而他的纯手作《传世哥窑主人杯》系列作品,“金丝婉转,釉昏黄,含蓄中一份悠然”的自在情调,总是令人恋恋不舍,“端起杯盏来好一番缱绻”。</p><p class="ql-block"> 他对哥窑的研究是“通透”的,也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在《龙泉青瓷鉴赏:龙泉哥窑的魅力》一文中,龚炳明写道:如何鉴赏哥窑,其实在古代许多文献中都有提及如《格古要论》《七修类稿续稿》《考盘余事》《景德镇陶录》,在哥窑的釉色、器型上均有一定见解,然而随着历史变化、人们审美观改变,传统的审美标准难以成为既定准则,更多的人还是希望欣赏到创新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像很多人为龙泉哥窑的开片着迷,喜欢那种自然的肌理、占卜一样的神秘感。很多青瓷艺术大师都开始研究龙泉哥窑的开片技术,有人将冰裂纹道开得像人工画出来一般,这在古代是不会刻意为之的,然而今天看来却是艺术的创新,将来或许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标准。</p><p class="ql-block"> 龚炳明近期创作,对作品创意与创新要求似乎比之前更为强烈,表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浓郁的生命意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在访谈间隙,龚炳明特地领着我们去展厅看了他的三件最新出炉的作品,其造型别致,铁胎与青白釉相结合,分别以“北极熊、南极企鹅、鹿”三种动物元素入瓷。这个名为《冰雪青缘》的系列作品是从2022年开始设计创作的,眼前所见就是其中三件作品,从作品中彰显出来的是鲜明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这个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是《孤冬》,创作完成于2022年,作品通过巧妙的造型设计、独特的釉色搭配和施釉方式,结合动物捏塑手法,在视觉上,以色彩的张力,吸引人们先“色”入主,然后将意象带向寒冬,带向寒冬中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好作品讲求“表达”的有效性,讲求“表达”过程中的故事性,一种“思想”的传递。基于这个观点,我认为《冰雪青缘》这个系列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龚炳明之于龙泉青瓷同样肩负着一种“传承”“光大”的责任。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也是一代又一代龙泉青瓷人的共同心愿。</p><p class="ql-block"> 龚炳明告诉我,他目前一共有8个徒弟。弟子们都好学、刻苦,有的悟性很高。说起他的弟子,他的眼睛里满是自豪与期待。我知道,他的那些弟子,总能让他想到若干年前的自己,那一束一束至今难以忘怀的光阴。他希望他的弟子也能像他自己一样“认准一门手艺、认准一个目标”不停地走下去,并优雅地超越自己。新人辈出,才是“传承”“光大”之希望。</p><p class="ql-block"> 龚炳明一直在走着,一直在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上不间断的探索着。他不仅要成为弟子们的垂范,而且要成为自己为自己树立的一座灯塔。</p><p class="ql-block"> 那美好的,值得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原载《天下散文》2024—2025年合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