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之齐,自姜太公封齐立国至齐庄公。历十二任国君,是齐文化的奠基和形成期。太公治齐,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加速了周文化与齐地东夷文化的融合。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筑了齐文化的主体。献公时,平定内乱,复都临淄。庄公购时,国势渐强,为春秋霸业奠定了基础。 太公封齐。本组雕塑以姜太公为主,他站立车中,左手执黄桢,右手扶车轼,目视前方,表情坚定;驭手俯身驾车,四匹战马昂首奋蹄,疾驰前行。雕塑背景是车马战阵画面,并以投影形式展示太公决胜牧野、封齐就国、与莱争丘、工商立国等内容。<div> 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西周建立后,为维护中央政权,巩固统治地位,而大封诸侯。太公以首功封于齐,开启了齐国历史,为齐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br></div> 左一、二,铜鬲(炊器);右一,铜簋(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年),齐都镇河崖头村。 上左一,铜簋(食器);上右一、二,原始瓷豆(食器);下,铜鼎(炊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年),齐都镇河崖头村。 上左一,饕餮纹车軓(fan)(车马器);上左二,饕餮纹车饰(车马器);上中,夔龙纹车踵(车马器);下左、下右中,夔龙纹车轸(zhen)饰(车马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年),齐都镇东古城村。 中,车軎(wei)(车马器),齐都镇东古城村;左—下,车轮牙(车马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年)。 龙耳簋(盛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河崖头村。束颈,鼓腹,圈足缺失,腹两侧为龙形大耳。盖、腹均饰环带纹,圈足饰重环纹。 天亡簋(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太公治齐。太公就国后,在文化上采取因俗简礼的政策,使社会秩序很快得到稳定;在经济上采取工商立国的政策,齐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大国;在政治上采取尊贵尚功的政策,使齐国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为齐国的强盛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br> 治齐方略。姜太公根据复杂严峻的立国环境,采用灵活变通的治国方略,“尊贤尚功”,“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方针;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方圆不足百里、贫瘠落后的齐国,变成一个东方大国,为齐国的富强建立了国本。<br> 陶盔形器(工具),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 上左,石网坠(工具);上中、右,陶网坠(工具);下,鱼形饰(饰品);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br> 渔业发展。齐地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与制造、纺织一样,是齐国工商经济的重要支柱。齐地考古发现了众多的捕鱼工具,如鱼叉、鱼钩、网坠等,这是齐地渔业发展的重要证明。<br> 鱼抓(工具),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 鱼钩(工具),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 鱼标(工具),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 贝币(货币),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 左,铜网坠(工具),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右,铜网坠(工具),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 《六韬》竹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复制品。<br> 《六韬》成书于战国时代,源于周史档案中姜太公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总结。《六韬》包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六卷,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广泛涉及战争观、战争谋略、作战指导和军事人才思想等方面,内容极为丰富。该书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br> 铜簋(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铜觥,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铜尊(酒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铜觯(酒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铜爵(酒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方座铜簋(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方座铜簋(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铜鼎(炊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铜鼎(炊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复制品。 齐都变迁。齐袁公被周王烹杀。其异母弟胡公静立,为避纪国进攻,自营丘迁都薄姑。公元前859年,袁公同母弟山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又将都城迁回营丘,并进行了扩建,因濒临淄水,故改称临淄。 左,铜盘(盥洗器);右,铜匜(盥洗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东古城村。 铜和(酒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河崖头村。 铜鈚(pi)(酒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东古城村。 铜鼎(炊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东古城村。 铜簋(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东古城村。 铜簋(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东古城村。 安邦兴业。太公立国,通过铲除地方不合作势力,使社会秩序迅速得到稳定。农工商非重,本末并举,开发山海资源,建立货币管理制度,开源节流,经其后几代国君不断开拓发展,很快使齐国百业兴旺,物阜民丰,国力强盛。 铜盂(盛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河崖头村。侈口,深腹,圈足。颈下饰窃曲纹,腹部饰环带纹。主要用途是盛熟饭,兼可盛水盛冰。 庄公兴齐。齐庄公在位64年,齐国国势渐强。齐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祝国是黄帝后裔的封国,是齐国的南邻。齐灭祝之后,继续向南扩张,将南界推进至岱阴,为齐国霸业的前奏。至齐庄公之子齐僖公即位时,齐国已是“南至于泰沂,北至于海”的大国,为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铜瓿(酒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河崖头村。 铜钟(乐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齐都镇河崖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