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天的两节课,像是被按了快退又快进的播放器,在“4排13人”与“5排11人”的反复切换里,搅得人心里发紧,却也在孩子们的笑声里,漾开了一圈温柔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 事情的由头很简单,小领导最初在群里提出队列要按4排13人来站时,我们几个老师当即提了异议——去年明明是5排11人的排布,更符合班级空间和学生活动习惯,可他只含糊其辞地说“大家商量着来,自己班怎么都行”,全然没把我们的劝说放在心上。没成想,早上抽签时他又突然变了口风,强硬表示“大领导定了,就按4排13人来”。没法子,先前按5排排好的队伍,只能全部推翻重来。</p> <p class="ql-block"> 下午整整耗了两节课,搬椅子、挪位置,眼睛盯着队伍核对人数,好不容易把4排的队列捋得整整齐齐,同事突然推门进来,手里举着手机让我看群消息:小领导又发了通知,说队列要统一调整回5排11人。那一刻,“当个领导不作为,把人当猴耍”的话都顶到了嘴边,可瞥见学生们扒着桌沿探头探脑、好奇张望的模样,又硬生生咽了回去。</p> <p class="ql-block"> 我深吸一口气,脸上重新扬起笑,带着点俏皮跟他们说:“咱们呀,简直是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呢!这会儿,又得变一变啦——你们还记得之前排好的5排11人的队伍不?”“记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声音亮得像阳光下的玻璃珠。“那赶紧把它变回来!”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可眨眼的工夫,搬椅子、找位置的小身影就把队伍重新排好,教室又恢复了平静。只是心里难免叹气,几节课本可以用来好好练习桌操的宝贵时间,就这么在来回折腾里白白耗掉了。</p> <p class="ql-block"> 可再想想,这折腾里也藏着点不一样的东西。当我压下火气选择用“孙悟空”的比喻开口时,其实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也是在给孩子们一个“情绪出口”——不是抱怨规则的反复,而是把变化变成一场小小的“游戏”。而孩子们的配合,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教育里最本真的模样:他们在意的从不是规则有多合理,而是老师传递给他们的情绪有多温暖。如果我当时沉了脸发脾气,或许队伍也能排好,但孩子们心里,大概会多一份对“变化”的抵触,少一份对“配合”的坦然。</p> <p class="ql-block"> 下午送孩子们放学时,有个小姑娘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今天排队好好玩,像在玩闯关游戏!”我愣了愣,随即笑了。原来那些被我视作“浪费”的时间,在孩子眼里,竟成了一场有趣的“闯关”。或许教育就是这样,我们总在为“效率”焦虑,为“计划被打乱”烦躁,却忘了孩子的世界里,情绪的温度远比时间的长度更重要。那股没发出来的火气,终究变成了教室里的笑声,而这笑声里藏着的,正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在不可控的变化里,守住对孩子的温柔,把无奈的折腾,酿成小小的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