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汇往来的回想

陶家汇 (47829902)

<p class="ql-block">      说起九里汇,原是新塍塘北岸的一个集市,因距离嘉兴市区九里而得名。自我插队落户到陶家汇村后,凡想乘坐轮船回新塍或去嘉兴,就得往北走上个把小时才能到达九里汇,然后就在码头上等,每次总盼着早点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突突的轮船马达声响。</p><p class="ql-block">       九里汇是我下乡期间一个频繁往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年的九里汇,随水运而兴盛,后来有了铁路、公路,加上战争,九里汇也就慢慢衰落了下来。到了六、七十年代那会,仅剩下沿河一条很短的街道。供销社是集市上较新的一幢房子,其他还有出售猪肉、水果、中药材的小店,都是一些老式的平房。最热闹的便是里仁桥堍的茶馆了,往往天还没亮,茶馆里已是人声鼎沸。茶客大多是过了四、五十岁的附近村民,但能顶半边天的却一个都没有。人们早早泡上了一壶茶,再用大米替代粮票换些早餐,舒舒服服坐在茶室的板凳上谈天说地,大有天下之乐而乐的味道,享受着这快乐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  九里汇的码头就如从前的驿站,旁边还有一间可供旅客歇脚的小屋,管事的叫顺发,在那里负责卖票、安排旅客上下船。后来除了代售船票,还增加了代售饲料的业务。饲料是属于凭票供应的紧张物资,可见上级对顺发同志还是十分信任的。那时相互间都称同志,不会像今天那样产生出歧义。要是个成年人还够不上同志这称呼,那他的日子多半是好过不了的。只有列入了这一范围,才会感觉是走在了同一条道路上的人,要是不称同志改称弟兄们?那是让人会反感的。</p><p class="ql-block"> 顺发同志个子不高,看似表情平淡,其实待人很和气,与旅客也聊得来,九里汇一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挺有人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有时我坐船去得早了点,便会坐在休息室里,或向左的里仁桥,或向右的牛桥,一边张望着,一边听人在东拉西扯说些天南海北的新闻。这些消息,也弄不清真假,反正在田头地角是听大不到的,偶尔听到的也是村民从九里汇喝茶带回来的消息。不过,听着这传来传去的话,总感觉有点离奇,大多是加了油添了醋的。记得还在七十年代初,我也是先从这码头上听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仿佛受了一次电流冲击般的感觉,一时还反应不过来,但后来这消息倒也很快得到了证实。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类似这样的事也并不稀罕,好在人们口口相传中也是讲规矩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听过也就算了,就连传说的人自己也往往会补上一句:听了可别乱说啊!用今天的话来描述,就是不传谣不信谣。</p> <p class="ql-block">  说那时的村民坐轮船去城里,也算是一桩时髦事,但在今天看来轮船速度慢,到了码头再等上个把小时也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既然坐轮船不够快捷,又不便宜,那就干脆走吧。这样坐轮船的享受是没有了,速度却并不比坐船慢。</p><p class="ql-block"> 只要天气好,从九里汇到嘉兴的路挺好走,因有一条废弃的灌溉水渠。当走到水渠的尽头,原电控厂的远景也就很快出现在了眼前,算是快到嘉兴了。至于这水渠的建设,据说当初从水利建设要服从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出发,想在嘉兴安上个几个大水泵,然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水渠,就能引水灌溉这一方土地了。理想挺美,行动也迅速,但计划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灌溉用的水无法长距离输送到九里汇,水渠也就没法派上用处。不过,由此沿水渠走的人倒是多了起来,很快踩成了乡间大道,方便了走嘉兴的村民。</p><p class="ql-block"> 后来也明白,这水渠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还是修筑得太窄小了一点,要是有新塍塘这般规模,能灌溉,能通航,该有多理想?我想这也许是六十代末掀起兴修水利去开挖河道高潮的原因吧!我也是满怀热忱,成了开挖河道民工队伍中的一员,在当年长水塘、反修港等河道的开挖中,与社员们一起洒下了青春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反修港,一听名称就知道是哪个年代开挖的。经开挖后,河道宽了,还通了轮船,为原公社驻地人员的城乡往来提供了方便。这时的九里汇,正好是轮船航线上的交岔口,不管是去新塍、嘉兴,还是往西去高照,都绕不开它,成了水上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  虽说九里汇成了交通要道,但我却没有感受到有什么方便,因反修港虽开挖成功,却离陶家汇村太远,因而去嘉兴,有时沿九里汇的水渠,有时沿村南的大运河纤道,走,依然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走,当然人会累一点,但看到每天从陶家汇村前走过的邮递员,这点累还真算不了什么。原来,当年新塍邮电所送报纸下乡,要在乡间小路上每天来回。遇上刮风下雨,路面泥泞难走,要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头顶发烫的太阳,这每天走,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记得那时有个叫老鲍的邮递员,不管天气如何,他都将报纸准时送达,也许劳苦功高,据说后来还挑起了担任领导这副重担?</p><p class="ql-block"> 看来就陶家汇村而言,想改变出行困难,还得修筑道路,起码得也有一条像九里汇水渠一般的路吧?</p><p class="ql-block"> 当然,公路代价高昂没法修,但机耕路倒是修建过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宣传标语很常见,面对正在推广使用的手扶拖拉机,所在的公社大会小会进行动员,还组织青年突击队,就是要大干交通、快干交通、建设机耕路。人们奔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期盼着能筑起一条乡间通道。人多力量大,转眼宽阔的机耕路就修筑好了,巧的是机耕路刚好从陶家汇的村门口通过。</p><p class="ql-block"> 看着笔直、平坦的道路,让筑路的年青人露出成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但喜悦的心情也就短短的那么一会儿,路,没法有效使用,原因是没有配套的桥梁,再说路基没铺设任何材料,遇上下雨,宽宽的路面全是坑坑洼洼,脏水四溅,人行走起来十分困难。至于手扶拖拉机,只能在路上分段行驶,想过河更换作业地?还得用船运送,因而时间一长,机耕路也就慢慢消失而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  在九里汇往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看到公社为改善出行基本靠脚走的现状,也在不断地摸索着前进。曾经开挖了河道,也曾修筑起了机耕路,希望经过努力美好梦景就会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公社的负责人也为组织上所信任,先后在新塍中学、公社、化肥厂担任了书记这个重任。</p><p class="ql-block"> 这多年摸索的过程也总结出了经验,想发展仅投入劳动力,看似成本低廉问题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就像当年的“双抢”,尽管投入了足够多的劳动力,我自己感觉付出的劳力简直已到了人的极限,但缺少化肥,也没有高产优良品种,即使一年两熟或三熟,粮食产量并没有同步增加,这道路交通的改善也是同样道理,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名言,也需要多方面的投入!</p><p class="ql-block"> 在插队落户了十多年后,我离开了往来多年的九里汇,因为没时间,或是其他原因,总之返城后相当长时间里没有再去九里汇,也不清楚这码头、集市、茶馆,还有待人和气的售票员顺发,发生了哪些变化?等后来时间有了,交通也方便了,便重游了里仁桥,但面貌的改变已是天翻地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想看看曾经的集市九里汇,除了地名哪还有半点踪影?两座古桥也只剩下了里仁桥一桥,默默地注视着过往的船只、人流。经过维修,里仁桥变新了,只是面对开阔的河道、桥南耸立的高楼,今天的里仁桥,怎么也没法与回想起来的九里汇古桥联系起来。至于桥北不远,人工还开挖了一个秀湖,成了一片美丽的风景旅游区,这难道还是昨日的九里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也许有一天九里汇这地方又建立起了码头,我想再坐上一回轮船,一边看看变化着的两岸风光,一边慢慢去回想九里汇那曾经的往事:聊天等轮船、茶馆嘎三胡、沿水渠走嘉兴,还有脸上永远露着淡淡笑容的顺发同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