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句俗话说得好:地上文物看山西!第二次自驾山西,去了几处名气不小,但游客不多的道观古寺。相比较大同华严寺,临汾广胜寺的人山人海,汾阳太符观、朔州崇福寺、五台佛光寺就清净许多,可以静心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精华。</p> <p class="ql-block">一、汾阳太符观:它是一处修建不晚于于金代中期, 其后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了如今集宋、金、明、清各代建筑与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古建。其“配殿大于正殿”的罕见布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非常值得探访。</p> <p class="ql-block">太符观正殿:昊天殿,又称玉皇殿,金代原构。约建于1200多年前的金代。面阔进深各三间。</p> <p class="ql-block">作为观内最古老的建筑,此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其斗拱用材粗壮,结构朴实,出檐深远,翼角升起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宋金时期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供奉明代彩塑7尊,主尊为昊天玉皇上帝,两侧有侍臣和侍女。其中侍女像体态匀称,神态生动自然,艺术价值很高</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墙壁上绘有清代重绘的道教壁画,内容为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图”,</p> <p class="ql-block">正殿门口柱脚被摸的发光石兽</p> <p class="ql-block">后土圣母殿(明代):这座配殿面宽五间。后土圣母殿内供奉的彩塑、壁画和悬塑极为精美,是明代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后土圣母主位</p> <p class="ql-block">子孙圣母,怀抱婴儿作哺乳状,形象生动,充满了人间温情,在道教雕塑中颇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山墙上满布 “圣母出巡”与“回宫” 场景的悬塑,人物众多,场面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悬塑人物造型精美生动</p> <p class="ql-block">五岳配殿(明代)</p> <p class="ql-block">东岳主位</p> <p class="ql-block">五岳殿的山墙上则有 “五岳巡幸” 和 “四渎出行” 悬塑,生动展现了神祇出行的宏大场面</p><p class="ql-block">。这些悬塑结合了雕塑与绘画,使得画面立体饱满,极具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太符观或许不如一些热门景点那般喧嚣,但正因如此,你更能静心感受其古建筑的木构之美和宗教艺术的静谧力量。</p> <p class="ql-block">二、朔州崇福寺:建于公元665年,由唐名将尉迟恭监造。</p> <p class="ql-block">金刚殿,又名天王殿,是崇福寺第一进院,清乾隆年间在唐初原址上重建的。原殿内四大天王塑像已损毁。</p> <p class="ql-block">千佛阁原名藏经阁,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明代洪武年间的双层飞檐歇山顶建筑,其内曾供奉千尊佛像并珍藏明代铜铸弥勒佛等文物</p><p class="ql-block">尤为独特的是,它位于主殿之前的“前楼后殿”格局,打破了传统寺院形制,在古建中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崇福寺第三进院,始建于唐,明代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殿内明代泥塑彩绘三世佛,沥粉贴金,结跏跌坐莲台。</p> <p class="ql-block">殿内东西两壁千佛壁画绘于明,清同治年补绘。</p> <p class="ql-block">殿内南北壁绘三国关羽,赵云等武将。</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院是崇福寺主殿:弥陀殿。它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金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1143年,堪称金代艺术殿堂。它不仅在建筑技术上成就卓越,更集建筑、匾额、壁画、塑像、琉璃、棂窗等众多艺术瑰宝于一身,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殿前檐下所悬“弥陀殿”竖匾,四米多高,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字体遒劲,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殿顶正脊两端的鸱吻高达3.2米,造型雄健。脊刹上的琉璃力士像魁梧刚健,栩栩如生,且琉璃构件上有“皇统六年”的题记,确证为金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琉璃脊饰釉彩如新</p> <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供奉着九尊金代彩塑,虽经明代重妆,但仍保持了金代的风骨。主尊为“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两侧立有胁侍菩萨和威武的金刚力士。塑像造型丰满,神态生动,是金代塑像的珍品 。</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光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主尊背光上方原有一铜镜,战乱时丢失。</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四壁满绘金代壁画,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内容以佛和菩萨说法的场景为主,画工精细,采用了沥粉贴金的技法,色彩以朱红、宝绿为主,庄重宏伟,极具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细看壁画人物口鼻处都有胡须,理解为当时的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位于第五进院落,是寺内第二大佛殿,建于是金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供奉着三尊菩萨贴金像,合称“三大士”:观世音菩萨居中,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列左右,均为明代重塑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观音像前的一尊坐像,其头部分石雕,花冠精美,面容清秀,根据风格判断可能为宋金时期甚至更早(如五代)的遗物,身躯则为后世补塑的泥塑。这种不同时代文物的并存,为观音殿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精妙的建筑结构,为了在殿内创造出开阔的礼佛空间,古代工匠采用了大胆的“减柱造”手法,将前槽的金柱全部省略。为解决承重问题,工匠创造性地在梁上运用了双重人字叉手,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结构,巧妙地将屋顶的压力传递到前后的檐柱和金柱上,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项创举。</p> <p class="ql-block">三、五台山佛光寺:佛光寺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其唐代建筑、雕塑、壁画和题记并称“四绝”,被誉为“中国古建第一国宝”。佛光寺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层层叠高的三进院落布局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说起佛光寺的被发现,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不解之缘。早年梁思成在敦煌考察时,在第六十一窟发现五台山寺庙分布图明确标有大佛光寺,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人历经艰辛找到此进行测绘勘查,佛光寺才得以重入人们视线。</p> <p class="ql-block">、唐乾符经幢(877年)立于山门内庭院中,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通高4.9米。</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1937年考察时,通过乾符经幢的题记与东大殿梁架墨书对照,首次确认了东大殿的唐代身份,打破“中国无唐构”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文殊殿是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的配殿,以“减柱法”营造出开阔的殿内空间而闻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金代配殿,殿内还保存有珍贵的金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殿内砖砌佛坛保存7尊金代彩塑:主尊为骑狮文殊菩萨,头戴珠玉花冠,手执如意,两侧为胁侍菩萨及獠蛮、善财童子等。</p> <p class="ql-block">殿内现存248尊罗汉壁画,面积100余平方米(明宣德五年,1430年)。罗汉分上下两层,坐立交错,姿态无一雷同,或持乐器(笙、如意、锣鼓),或沉思聆听。</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说:壁画以朱红勾勒罗汉形体,衣纹施青蓝、赭石,襟边饰金,色彩富丽。壁画中出现的佛教乐器为五台山佛乐研究提供了唯一图像史料</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 “减柱造+人字柁架”的结构创新</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它由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发现,其存在以实物有力回应了当时关于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殿内唐代建筑、雕塑、壁画和题记并称“四绝”,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1937年,林徽因在东大殿梁上发现唐代古迹。</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内佛坛横跨 5 间,塑有 35 尊唐代佛像。佛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弥勒佛,右为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 4 位胁侍菩萨、2 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 2 尊护法金刚。</p> <p class="ql-block">塑像神态自若,雍容华贵,造型精美。</p> <p class="ql-block">护法金刚雕塑:佛坛的前角各立一尊护法天王像,高 4.1 米,披甲执剑,瞑目怒视,威而不恶,具有唐代武将的风度。</p> <p class="ql-block">神态各异的罗汉群</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考察并确定东大殿中一尊石塑不是寺中人所说的武则天,而是女施主、女弟子宁公遇夫人 图为林徽因塑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修复的祖师塔,无明显始建时间,梁思成考察后称其为“魏齐间物”。</p> <p class="ql-block">1937年,林徽因在考察祖师塔。</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称佛光寺东大殿为“国内古建筑第一瑰宝”,并评价其为“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他通过研究发现,该建筑为唐代木构建筑遗存,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p> <p class="ql-block">摄影 文字编辑 老殷</p><p class="ql-block">日期,2025.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