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前周村的记忆

吾言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文水县,自高考离乡求学算起,已整整46年。</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记忆深处却始终萦绕着两个村落:一个是生我养我的堡子村,坐落在县城东郊不到两公里的文峪河畔;另一个是我曾以青春热血耕耘过的前周村,深藏于县城西北十公里的大山之中。</p><p class="ql-block"> 一个依水而居,一个依山而筑,两地山水,却同样浸润着我最真挚的情感。那里的山川草木、溪流石径,还有曾与我共度晨昏的乡亲和师生们,早已镌刻进生命的年轮,成为我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47年后的金秋,我们这群曾在前周村执教的代课老师重归故地。当年风华正茂、二十左右的青年,如今皆近古稀。</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村口伫立于新立的刻有“前周村”三字的巨石前,目光交汇于斑驳石面,百感交集。时光如刀,刻下皱纹,也刻下深情。这方土地,曾承载我们的理想与汗水,如今归来,不是过客,而是寻梦人。</p> <p class="ql-block">  前周村,位于文水县城西北沟口进山约四公里处,如今为凤城镇沟口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组。全村在册六十二户,一百二十五人。</p><p class="ql-block"> 村落坐落于卧牛山的“牛鼻”之上,背倚青山,面朝暖阳,屋舍错落,层层叠叠,绿树环抱,草木葱茏,山道蜿蜒,宛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 据村民周汇讲述,全村皆姓周,由后周村迁徙而来,自始祖周岩定居至今,已绵延十九代,近五百年的血脉在此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这条小路,是我当年进出山村的唯一通道。跨过石桥,泉水潺潺,山石铺就的小径蜿蜒而上,左侧是就地取材垒砌的护坡石墙,右侧是陡峭的沟坡。这是最原始的山村步道,凝聚着世代村民的智慧与辛劳。</p><p class="ql-block"> 如今,宽阔的公路已通达村中,这条旧路已被荒草掩映,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我,47年后再次踏足其上,脚步沉重,心潮翻涌。上山教书,下山归家,曾多少次在这条路上迎来晨曦,送走晚霞。</p><p class="ql-block"> 如今重走,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不禁泪湿眼眶——是激动?是怀旧?是岁月无声的叩问。</p> <p class="ql-block">  回到前周村,我寻访当年任教的学校旧址。记忆中,我教七年级语文与体育,二十多个学生,十四五岁的年纪,眼神清澈,质朴真诚。他们善良、聪慧、勤奋、坚韧,像山间的野花,在贫瘠中绽放出希望的光。</p><p class="ql-block"> 如今,教室早已不存,唯有那排办公室与相连的厨房仍伫立原地,仿佛在等待我们这些“小老师”的归来。操场荒芜,杂草丛生,枣树成林;我曾栖身的单身宿舍,连同教室一并被修缮为祠堂。</p><p class="ql-block"> 这里,封存着我的青春,埋藏着无数难以忘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78年初冬,我怀着对山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憧憬,向校长辞去教职,准备参加高考。临别那日,学生们在教室里哭作一团,我无言以对。他们一路相送三里山路,直至我再三劝回。我们彼此凝望,泪在眼眶,哽在心头——那是我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离别。</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前周村,依山就势,如诗如画。村口有门楼与照壁,村中有古戏台、周家祠堂、文昌阁、龙王庙、山神庙、灯山会庙等明清遗存。民居多为窑洞、四合院与砖木阁楼,石磨、石碾、石阶遍布巷陌,农耕牧林,鸡犬相闻,一派古朴宁静的山村图景。</p><p class="ql-block"> 村周枣树、核桃树、葡萄藤遍地成林,村后山林苍翠,村前小河清澈,山光水色,空气清冽,炊烟袅袅,民风淳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节令有序,民俗浓郁,仿佛时光在此停驻。</p> <p class="ql-block">  此次回村,有幸遇见村民周汇。他身材敦实,言语不多,脚踩泥土,却对前周村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一开口便激情澎湃。</p><p class="ql-block"> 他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守护者,十余年来,奔走呼号,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编修家谱村志,修复古建遗迹,风雨无阻,甘苦自知。他用行动守护着前周村的记忆,也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他是前周村的灵魂人物,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旧时山路,前往村对面山梁上的灯山会庙。这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宗教遗址,融合佛、道、儒三教文化,以“夜不点灯而红光遍地”的奇观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村民举行庙会,俗称“三月三上灯山”,仪式中融入唐风遗韵与武则天崇拜,独具地方特色。现存石雕、砖雕工艺精美,与村中古戏台、祠堂等共同构成前周村的历史文化群。</p><p class="ql-block"> 如今,通往庙宇的盘山公路正在修复,未来将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铺就坦途。</p> <p class="ql-block">  在村中偶遇两辆驶入的小车,与车主攀谈。他们问:“您是来旅游的吗?”我脱口而出:“我是这个村的。”他们惊讶:“您是哪家的?”我笑着答:“47年前在这儿当过老师,算是荣誉村民吧。”没想到,对方竟是从县城回来打枣的本村村民。</p><p class="ql-block"> 他热情地说:“您教书时我才八岁,但老辈人常讲起你们几位好老师。”那一刻,我心头一热——原来,我们并未被遗忘。我们的名字,仍在这片山野间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  几位老同事在村中忙着包饺子,准备午餐。我独自一人,拨开杂草,寻访当年的院落。然而,已无路可循。</p><p class="ql-block"> 那些曾炊烟袅袅、人声喧闹的老宅,如今墙垣倾颓,屋顶塌陷,门窗朽落,荒草蔓生,满目苍凉。昔日的烟火人间,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在风中低语。我伫立良久,心中涌起无尽感慨——那些温暖的院落,那些亲切的面孔,终究只能封存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听周汇说,下一步计划将修复村中老院落,重现古村落风貌,吸引村民回流,发展乡村旅游。</p><p class="ql-block"> 未来,这里将成为人们避暑、休闲、养生、创作、写生、摄影的理想之地。他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我们要让记忆中的前周村,重新活过来。”</p><p class="ql-block"> 我默默点头——留住记忆,不只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让文脉绵延不息。前周村,终将在时光的回响中,迎来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