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 月 25 日《淄博日报》A4 版:</p><p class="ql-block"> 铭记英雄 不朽丰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铁骨忠魂:</span>三位县委书记喋血抗日疆场(节选)</p><p class="ql-block"> 记者 赵希翔 通讯员 孙长年</p><p class="ql-block"> (题记:)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大部属淄博市辖的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地区,始终处在敌我反复拉锯、激烈争夺的前沿。</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土地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同贵、丁一民、李本荣,</span>三位中共县委书记,怀揣救民族于危亡的坚定信念,在险恶的敌后战场挺身而出,用无悔的青春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们的事迹却浩气长存,成为淄博人民永远铭记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 说明:以上两图【其中,第一幅图片中的李本荣(张奎濂)画像,作者杜国建教授】,插载于淄博日报报道,编排及摄影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 ●马同贵:血染军屯的县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 马同贵,又名马兢生,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马庄村。1934年,他毕业于桓台县城师范讲习所,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马同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39年夏,已担任中共长桓临益四边县委组织部长的马同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马同贵临危受命,调任中共长桓县委书记。该县地处胶济铁路沿线,日军控制极为严密。马同贵不畏艰险,昼伏夜出,深入各村,积极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斗争。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这一地区的抗日活动重新活跃起来。1942年2月22日深夜,马同贵由凤凰村抵达军屯村,秘密入住堡垒户张宇君家中。</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这一行踪被叛徒张裕安发现。次日上午,张裕安带领一伙敌人包围了军屯村。马同贵在突围时不幸中弹昏迷倒地,落入敌手。敌人将他抬到曹村伪防局门前,此时已生命垂危的马同贵,强忍伤痛,咬紧牙关坐起来,怒斥张裕安:“你背叛人民,认贼作父,总有一天,人民会算清你们的罪恶!”并用尽全身力气,巍然站起,高声宣告:“乡亲们,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一定会被赶出中国!这群败类一定会受到惩罚!……”罪恶的枪声响了,马同贵壮烈牺牲,年仅27岁。</p> <p class="ql-block"> ●丁亦民:烈火中永生的抗战英雄</p><p class="ql-block"> 丁亦民,1916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高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他考入莱阳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丁亦民接触到进步思想,逐渐树立起救国救民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进入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丁亦民回到寿光工作,担任中共寿光县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1940年冬,丁亦民升任中共寿光县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 1941年春,丁亦民调任中共益寿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为了更好地坚持益寿地区的对敌斗争,清河区党委决定重新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委,任命丁一民为县委书记。同年5月的一天晚上,县委在临淄二区的南下庄召开“红五月”宣传动员大会,鼓舞群众斗志,扩大抗日影响。不料,会议消息被汉奸告密,次日拂晓,大批日伪军调集重兵,从四面八方突然包围了南下庄。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丁亦民为掩护乡亲们撤离,主动断后,不幸中弹被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恼羞成怒的敌人对丁亦民使出了最灭绝人性的手段。他们将丁亦民紧紧捆绑在树上,在他脚下堆起成捆的高粱秸。烈焰吞噬了他年轻的身躯,年仅26岁的丁亦民在烈火中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p> <p class="ql-block"> 说明:以上两图(其中,“李本荣主持召开会议”一图,作者成国栋)插载于淄博日报报道,前图摄影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 ●李本荣:英雄山下的不屈丰碑 </p><p class="ql-block"> 李本荣,原名张奎濂,字河清,桓台县北岭村人。李本荣出身贫寒,少年时代目睹百姓疾苦,早早立下为天下穷苦人谋解放的志向。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本荣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秘密联络进步教师和热血青年,通过宣讲日军暴行,传阅抗日刊物唤等方式,唤醒沉睡的乡亲,动员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冬,他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37年底,日寇大举进犯山东,抗日形势日益严峻,李本荣积极参与筹备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起义成功后,主力部队因需要奉命转移,李本荣服从组织安排,留守本地开展抗日斗争。他回到家乡,先后组建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同时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很快,他在家乡成立了当地的第一个党支部,并组织动员爱国青年参军入伍。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岭村及周边地区成为了日伪眼皮底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红色沃土,抗日活动蓬勃开展。1939年10月,李本荣因工作实绩突出,被任命为中共桓台二区区委书记;1940年夏,又升任长桓临益四边县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1941年至1942年,日寇为稳固后方补给线,集结重兵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清剿”和“蚕食”,尤其将连接青岛、潍县、张店、济南等重要城镇的长桓地区作为重点进攻目标,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李本荣被任命为长桓工委书记。面对数百倍于己的强敌,他与战友相子正等人,分头带领仅有四十多名干部战士组成的长桓军政工作团,坚守在抗战最前沿,他们克服缺衣少食、装备简陋等困难,在极端艰苦、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清剿”计划。</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节前后,长桓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3月8日,李本荣肩负向清西地委汇报工作的重要使命,带着通信员张经文绕道长山县大省庄,计划前往博兴县寻找清西地委领导。不料,他们的行踪被叛徒出卖。3月9日拂晓,日军宪兵特务及伪军共300多人,将大省庄层层包围,二人不幸被捕。</p><p class="ql-block"> 落入魔爪后,日寇先是以高官厚禄进行诱降,李本荣对此报以轻蔑冷笑,严词拒绝。见诱降不成,敌人又对李本荣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将他折磨得遍体鳞伤,但李本荣始终英勇不屈,未向敌人吐露半点党的机密。几天后,李本荣被押往张店监狱。即使在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下,李本荣仍未放弃斗争,他暗中联络狱中进步人士,秘密策划越狱行动,最终成功组织200多名中国劳工成功逃离虎口。</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日寇察觉到李本荣的反抗行动,将他转押至济南监狱,对他进行更残酷的折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李本荣始终咬紧牙关,坚贞不屈。1943年7月23日,李本荣与其它18名抗日志士被押至济南市郊的四里山(今“英雄山”)下,面对敌人的枪口,李本荣挺直脊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英雄的呐喊响彻山谷,李本荣壮烈牺牲,年仅27岁。</p><p class="ql-block"> 马同贵、丁亦民、李本荣三位县委书记,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肩负起长桓临益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重任,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他们的铁骨忠魂与浩然正气,如巍巍铁山般坚定,似清清乌河般长流。</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8日,桓台县融媒体中心,转发了《淄博日报》专题报道《铭记英雄 不朽丰碑 铁骨忠魂:三位县委书记喋血抗日疆场》一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