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小木屋

湘宛玲钧 拒聊拒加微

<p class="ql-block">那年,受女儿之邀到加拿大去,虽然并不是头一次坐飞机,但随着飞机的升起,我的心还是一下子被悬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坐了快13个小时后,飞机终于快要结束行程了。我坐在窗户前向下向外观望,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如梦如幻的白雪世界,其实那是高天上的白云,看到了碧蓝碧蓝的大海和高山峻岭。</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被海水环绕的陆地,同时被告知目的地就要到了。一闪而过的激动被百味难辨的惆怅所代替。惆怅什么?是放飞菲儿的放不下,是时时事事不尽的思念,是儿行千里的牵挂,还是……</p> <p class="ql-block">没去之前,一提到加拿大,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和寒冷和人烟稀少和缺乏生机等联系起来,偌大的国家才三千万人,怎会不人烟稀少?位于北半球的北部,怎会不寒冷?寒冷的地方怎会生机旺盛?但此时坐在接我的汽车上一路走去,我发现这里天很蓝,空气非常清新,环境整齐干净;处处有参天大树、奇花异草,所到之处,皆是郁郁葱葱,好一派秀丽的异国风光!</p> <p class="ql-block">当车窗外的景色从海天相接的壮阔渐变为错落有致的住宅区时,我忽然被那些在阳光下泛着不同色彩的优雅的建筑屏住了呼吸。脑海中浮现起了《绿野仙踪》,想起了《白雪公主》故事里神奇美丽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些小木屋有一层的,两层的,独立屋的、连排的,也见到有三层四层的和小高层的,我想这不可能是木质的了,谁知一听介绍,这也是木质建筑,让我新奇得不得了,为之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在温哥华绵延的海岸线上,一排排一座座小木屋沿着海岸线蜿蜒排列,和蓝色的海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加拿大的独立屋、连排屋、绝大多数6层以下的公寓都是木结构,是城乡居民最常见的住宅形式。</p><p class="ql-block">用木头建房是加拿大的一种选择,一种传统,这得益于加拿大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木材资源。</p><p class="ql-block">加拿大地广人稀,森林覆盖率极高,木材作为唯一的可再生的建筑材料,物美价廉,而且在建筑过程中与其它结构相比,不会污染环境。</p> <p class="ql-block">加拿大建筑规范鼓励建造木结构,要求6层以下公寓建筑优先采用木材,并优先选用木材生长期短的树种,以保护本土产业和环保。</p><p class="ql-block">木结构的小木屋是生存的必需,但又超越了单纯的居住功能,成为这片人文和土地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从洛基山的滑雪小镇到五大湖区的渔村,从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世界大都市到山区民居,有的低矮如日式建筑,有的高挑通透如欧式别墅,木质结构的建筑以千变万化的姿态融入生活,演绎着独特的生存美学。</p> <p class="ql-block">穿梭在这些小木屋之间,就像置身在神奇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缕夕阳为小木屋镀上金色的披纱,站在温哥华民居的木质露台上向外遥望,在这里,建筑仿佛成了千年树木写就的诗,默默地在向世人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诉说着建筑与自然最柔美的和谐和共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