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浅析教师处理学生纠纷的智慧之道

醉墨诗书亦悠然

<p class="ql-block">  校园,本应是充满欢声笑语与纯真友谊的净土,是学生汲取知识、茁壮成长的乐园。然而,学生之间偶尔发生的纠纷和不愉快,就像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若处理不当,便可能演变成汹涌的波涛,冲垮学生间友情的桥梁,破坏班级和谐的氛围。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化解矛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使命。掌握一分为二且避免“一刀切”、不误会委屈其他同学的方式处理学生纠纷,是提升教师掌控素质能力的关键一环。</p> <p class="ql-block"><b>全面洞察分析纠纷</b></p><p class="ql-block"> 当得知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时,教师切不可被急切的情绪冲昏头脑,急于下结论或偏袒一方,更不能简单“一刀切”地处理,以免误伤无辜。此时,教师应迅速化身冷静的“侦探”,以平和且坚定的语气让多方学生停止争执,将他们带到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静谧的办公室。在这个相对宽松的氛围里,让涉及纠纷的学生分别陈述事情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同时,教师还要敏锐地留意周围是否有其他同学目睹了事件。若有,可礼貌且温和地邀请他们提供客观的描述。因为不同视角的补充能让教师更全面地拼凑出事件的全貌,避免仅听一方之词而误判,也不会委屈了任何一方或者其他目睹却未被询问的同学。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细节,不打断、不评判,用专注的眼神和点头等肢体语言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观察他们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从这些非语言信息中捕捉更多的线索,全面了解纠纷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当前的矛盾焦点,为后续公正、全面的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公正评判细致剖析对错</b></p><p class="ql-block"> 在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教师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纠纷进行分析评判。就像一把精准的天平,不偏袒任何一方,既要看到一方学生可能存在的过错,也要肯定另一方学生合理的诉求,同时确保不牵连、误会其他无辜同学。对于明显的错误行为,教师要明确指出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比如,一个学生在争吵中动手打了对方,教师要严肃且郑重地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仅会伤害到别人的身体,还会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教师也要引导打人的学生换位思考,用温和且耐心的语气说:“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被打的一方,会有多么痛苦和委屈呢?”从而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而对于另一方学生,如果他在纠纷中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如说话过于刻薄、不尊重他人等,教师同样要指出并引导其改正。</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避免因为急于解决问题而“一刀切”地给某个学生定性,或者将其他未参与核心矛盾但可能被波及的同学误判。比如,不能因为两个主要争吵的学生是某个小团体的成员,就认为整个小团体都有责任,而忽略了其他无辜同学的态度和行为。通过这种一分为二且细致入微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在纠纷中各方可能都有责任,从而引导他们从自身找原因,学会反思和改进。</p> <p class="ql-block"><b>引导和解,促进关系修复</b></p><p class="ql-block"> 评判对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化解矛盾,修复受损的关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解,让他们重新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同时确保其他同学不受无端牵连。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双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双方学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教师可以用温和且鼓励的语气说:“现在请你们互相说一说,在这件事情中,对方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而你自己又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周围其他同学的反应,避免因为双方的和解过程而让其他同学产生被忽视或者误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于争夺足球的纠纷,教师可以提议:“我们一起想一想,怎样做才能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是制定一个轮流使用足球的规则,还是大家一起规定足球场的使用时间呢?”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的实践机会。而且,在讨论规则时,可以邀请其他经常使用足球场的同学一起参与,确保规则公平合理,不会委屈其他同学的使用权益。当多方学生达成和解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互相拥抱、握手或说一些温暖的话语,如“对不起,我不应该那样对你”“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等,通过这些简单的举动和话语,让学生感受到和解的喜悦和友谊的珍贵。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其他同学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p> <p class="ql-block"><b>后续跟进,巩固教育成果</b></p><p class="ql-block"> 处理完学生纠纷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教师还需要进行后续的跟进,巩固教育成果,防止类似的纠纷再次发生,同时确保没有误会委屈其他同学。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进展和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教师可以找时间分别与涉及纠纷的学生谈心,用关切且耐心的语气询问他们是否已经真正放下了矛盾,与对方的关系是否有所改善。如果发现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或矛盾没有完全化解,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了解他们对之前纠纷处理的看法,以及班级整体人际关系的变化,确保没有因为处理纠纷而引发新的问题或委屈了其他同学。</p> <p class="ql-block">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在主题班会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等话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从中学到更多的交往技巧和方法。通过这些后续的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念,提高他们解决冲突的能力,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教师处理学生纠纷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具备冷静的头脑、公正的态度、智慧的引导和持续的关注。只有一分为二且避免“一刀切”、不误会委屈其他同学地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让学生在矛盾中成长,在和解中收获友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