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理念下信息科技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例展示《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兔子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岩石档案卡乱了!急需小小地质学家帮忙破解特征密码!"随着一段求助视频的播放,四(2)班的课堂瞬间变成了热闹的地质探险现场。2025年5月21日,林姑老师带着同学们化身"岩石侦探",一场围绕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的探究之旅就此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探究从破解"外貌密码"开始。每组同学都领到了"地质工具包",放大镜下,花岗岩的颗粒像彩色糖果碎般清晰,大理岩的表面光滑得如同冰块,砂岩上的小孔则像蜂窝般别致。</p> <p class="ql-block">  更神奇的是,大家用AI豆包图像识别工具拍下岩石细节,立刻收到了"粗颗粒""层理结构"等精准标签,原本模糊的描述一下子变得专业起来。</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用指甲、钥匙依次测试硬度</p> <p class="ql-block">  "戴好护目镜,白醋只滴一滴!"实验环节中,林老师的安全提醒格外清晰。看着白醋滴在大理岩上冒出细密的气泡,纷纷发出惊叹。"这是因为大理岩里有碳酸钙!"有同学立刻联想到课本里的知识,记录单上很快填满了关键发现:花岗岩硬度高不冒泡,大理岩硬度中等会冒泡,砂岩硬度低不冒泡。</p> <p class="ql-block">  最激动人心的当属希沃白板上的分类闯关游戏。"高硬度""遇酸冒泡""有小孔"的特征框前,小组讨论声此起彼伏。有小组误把砂岩拖进"高硬度"框,听到错误提示后立刻拿起标本再试,恍然大悟:"原来指甲就能划动砂岩!"短短三分钟,大家都精准完成了岩石与特征的匹配。</p> <p class="ql-block">  林老师播放的岩石形成短片更让同学们明白,每块岩石都是地球的"时光记事本",藏着火山喷发、海洋沉积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从直观观察到实验探究,从AI辅助到分类匹配,这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岩石的特征密码,更种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正如孩子们课后所说:"原来小区里的石头藏着这么多秘密,下次我要带着工具包去好好观察!"</p> <p class="ql-block">  课后的研讨同样干货满满。老师们纷纷点赞这种“AI+科学”的融合模式,认为不仅能突破学习的难点,更能让学生认为亲身体验让学习主动性被彻底激活,本次研磨课使我们课题研究更深入了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