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多样的秋

张明(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人们对于秋的热爱,秋的赞美,秋的品验是不能错过的。文人墨客更是不惜笔墨,用尽优雅的词汇赞美。而我对秋的认知和理解,是从吃开始的。我的童年,正是物资缺乏的年代,总感到没有吃好好吃的食物。记得每年秋天,外婆家院子里、房檐下、树干上,都挂着金黄色的玉米棒,一辨一辨,堆着、垛着,高处的要搭梯子才能堆上。地上也晾晒着玉米棒,玉米把院子装扮的金碧辉煌。一棵枣树,枝头挂满红枣,点头欢笑;一棵梨树,梨儿结的繁的树枝,要用木杠撑着,绿中泛黄的大梨,让人眼馋;石榴树上,红红的石榴,似乎笑裂了嘴,露出了紫红色的颗粒,涨的快要被挤出来,掉在地上……整个院子充满丰收的景象。只有这时,外婆才允许我们饱吃一顿,那脆甜的红枣,那一咬流水的大梨,那酸爽的石榴,吃的我弯不下腰,才感到真正解了馋。然后,外婆就让大人们摘下各种水果,到集市上卖了,换成现金,解决一些家庭支出,全家人都充满了喜悦和对生活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记住秋的是有个中秋节,可以吃到外婆做的月饼,她准备了青红丝,实则是用橘子皮切成丝,把干枣切成丝,青丝是什么做的,我忘记了,反正都是自制的,再蒸点枣泥,用这些材料做馅,用菜油和面,实际是象征性的用一点点菜油,生产队一年分配不多的菜油,要食用一年。外婆做的月饼,虽然没有现在商场卖的那样棉酥,但也是平常吃不上的,感到香甜可口,余味悠长,至今还记得。那时,吃外婆自制的月饼,也是限量的,智慧的外婆,在吃月饼前给我们讲故事:“很早前农民苦难难熬,要起兵造反,领头人把写有造反时间和地点的纸条,放进月饼里,嘱咐所有人要掰开月饼吃,一人半个。”所以,只能一人吃半个月饼,我双手捧着半个月饼,一点点地享用这难得的美食。现在想起来,那时物资缺乏,外婆这样“抠门”也是无可奈何,她要主持这个大家庭,就这些外婆都已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力量,才让我们过了个非常“奢侈”的秋了。而我对于最能体现秋的气候变化,树木的变化毫无感觉,可能也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只关心肚子饥饱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长大工作后,经常出差,到过不少地方,对秋的体验就丰富多样了。江南的秋,风来的不那么急,植物凋谢的不那么烈,有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烟火味,不温不火,悠悠的,缓缓的。一场秋雨,只弄得是满江秋雾,遍山云绕,空气也湿润的多。江南人好似是在炊烟中辨别夏与秋的,当厨房里飘出时浓时淡蒸螃蟹的鲜香味儿时,人们开始慢条斯理地咀嚼这慢秋的味道。江南的秋,给人如秋水潜入夜一样,不知不觉无声无息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我也曾在秋天去过昆明,在北方己寒意浓浓,这里还是满眼绿色。徜徉在昆明街上,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扑鼻而来,抬头望那行道树,绿绿的叶片中,米粒大小,一串串,一丛丛金色的桂花,溢出淡淡的幽香,不是这幽香,有谁会抬头看那几乎看不清的桂花呢?这使我想起了李清照的那首《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有花中第一流……”街边两旁,售卖桂花糕,桂花粥的店铺人头攒动,桂香飘飘。我想昆明人是从桂香中,体味秋的到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喧嚣的城市,工作的繁忙,渐渐淡忘了四季的更替,季节显示在日历上,中秋节显示在送来送去的月饼盒上,秋月在楼宇间的窄缝中,透过道道凄清的光,秋意写在诗歌与文章中,那青涩的字行间,几场秋雨后,体现在加厚的衣物上……没有味道,没有韵律,没有那地的辽阔,没有那天的湛蓝,没有星辰的闪烁,那秋风也似乎被加厚的衣帽所遮挡。每到秋季,我就想起多年前赴内蒙拍秋景的情景,也是一种对秋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那时刚开始学习摄影,几位摄影相约赴内蒙呼伦贝尔,才让我们目睹了辽阔的秋,体验了悠远的秋,拍摄了多彩的秋,感悟了恢宏的秋。</p><p class="ql-block">牧草已被割去,满地的草捆,散落在广阔的草原上,有圆柱形的,有方柱形的,有些已堆积在一起,像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点点金光,不知是草本身的颜色,还是金色阳光的渲染,迎光的一面金亮,背光的一面呈褐色,形成明暗的阴影反差,深浅色的对比,漂亮极了。不远处,几棵绿色的大树,孤独的立在那,树边两顶白色的蒙古包,蒙古包顶上,一缕缕青烟悠然升起;在远处的山坡上,一片白桦林,树干洁白,树叶金黄,在白桦林间点缀着一些不知什么树,泛着红色的叶子,还有些绿色的松树,在阳光下,黄的金亮,红的通红,绿的厚重,五彩斑斓,湛蓝刺眼的天穹做背景,这画面如同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让我们尽情的按动快门。一会儿,几匹枣红色的,黑色的,白色的骏马闯入我们的画面,太有幸了,画面动起来了,我几乎要跳起来。 </p> <p class="ql-block">终于拍尽兴了。我们朝着蒙古包走去,想看看这些蒙古包里的“仙人”是怎么的样子,还没走到蒙古包,浓浓的羊肉鲜味飘了过来,蒙古包里的人似乎听到有人来,出了蒙古包,看到我们很热情的打招呼,他健硕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笑意,他不知是为丰收而笑,还是为有人拜访而笑,还是为这美丽的秋景而笑。他说:“你们是来游草原的吧!我也有些激动的说:“你们生活在这美丽的仙境中,多好呀!”他说:“我们一年四季生活在这里,同牛羊相伴,在草地里转来转去,风吹雨淋,太阳晒,寂寞孤独,不如你们城市人,整天朋友相伴,生活方便。”他似乎有些羡慕我们的生活。我们坐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同他聊了起来,我问:“你们是煮羊肉吗?”他笑着说:“是呀,我们牧民到了秋天,开始要贴秋膘冬天才能抗御严寒。”我问:“你养了多少牛羊,有多少草地?”他微笑着说:“我养了400多头羊,百十头牛,还有十几匹马,有近千亩草地。夏天割一次青草,秋天再割一次黄草,混在一起发酵,到了冬天喂牛羊,又上膘,又省了料。整个冬天牛羊不跑了,我们也不流浪了。”他很健谈,使我感到了当代牧民的先进,我们聊了很久,他邀请我们到他的蒙古包做客,因我们还要赶到下一个景点,与他告别,临行他还告诉我们:“再往东北方向,跑100多公里,那里是农业区,条件要好一些,和我们这是另一种景色。”</p><p class="ql-block">我们告别了牧民,向公路方向走去,不时回头,夕阳更低了,把草捆堆,蒙古包,那几颗孤独的大树的影子拉得更长,更厚重,毡房上的炊烟飘的更高,隐隐约约传来了蒙古族小调,我听不懂什么意思?但那浑厚极赋穿透力的声音,是欢快的,悠扬的,穿过了蓝天,飘的很远很远,也只有在这辽阔的草原,才能有这悠远的天籁之音。</p><p class="ql-block">远处,夕阳下的白桦林,金黄色的叶子闪着点点金光,雪白的树干,笔直的,歪斜着的,相互交错着,把雪白与金黄,鲜红与深绿切割开,又在不知什么地方缝合在一起,并不断向更远处绵延着,起伏着……这才是北方大气磅礴的秋景图!这景象看得我激动难忍,兴奋的端超相机,定格这辽阔而悠远的秋。</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兄高兴地说,今天拍摄了秋的大气磅磚,领略了秋的优美姿态,品味了秋的多滋多味,欣赏了秋的五彩斑斓,感悟了秋的诗情画意。我们也有了秋的丰盈,秋的收获,人人都拍出了秋的大片。</p> <p class="ql-block">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对于秋的认知和理解,应该是行万里路,看遍祖国各地不同的秋,热烈而五彩的秋,舒缓而平静的秋,飘逸而多味的秋……才能体会到祖国的辽阔,国家的壮美,热爱崇敬大自然,热受这秋多样的秋,享受这多样的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