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老市委”旧址历史寻踪

夷水古风(贺孝贵)

<br><br>  恩施市“老市委”,是恩施市人民群众对原中国共产党恩施市委员会办公用房的简称,位于恩施市老城区公园街。“老市委”为什么建在那里,它有什么历史渊源,很多人关心,我们不妨顺着它的历史轨迹走一走。<br><br> <p class="ql-block">原中共恩施市委办公楼,西楼为组织部,东楼为宣传部与财务室(贺孝贵 摄于202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宋元施州州署旧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恩施市建县之初叫沙渠县,设于吴永安三年(260年),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在今恩施市境内设施州,县城与州城城址一直无考。直到南宋年间,才有明确的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版《施南府志》载:“宋史理宗本纪:淳佑三年(1243年)五月庚子,诏施州创筑土城及关隘六十余所,本州将士及忠州戍卒执役三年者各补转一官。按:宋旧城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元仍其旧。”由此可知,元代及以前的城建在象牙山与瑞狮岩一带,即今六角亭一带。</p><p class="ql-block"> 那么,宋施州州署该建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古代建衙门的规定与习惯,除选坐北朝南之地势,所谓“八字衙门朝南开”,还要前视开阔后续根基,今六角亭一带,符合上面条件的唯有今“老市委”旧址。这里地势高阔,前瞻南门外峡口,后接象牙山,左邻鳌脊山,右傍回龙山,清江、药水溪绕东、西面山麓而流,舍此,再无它地可比,因此有理由认为,南宋施州州署就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宋以后元代施州,包括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玉珍据蜀所设施州州署都在这里。元代施州知州邵浓曾对城池进行过新的修筑,旧施州卫志记载他“筑州城有功,吏民思之。”</p> <p class="ql-block">原中共恩施市委办公室办公楼,楼上为常委会议室(贺孝贵 摄于2025年)</p> <br><b><br></b><div><b>明施州卫卫署旧址</b><br><br> 据《明史·地理志》载:朱元璋建国初期撤销施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置,属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十二月属湖广都司。后废州存卫。施州卫卫署建在哪里,古文献说得明白,清道光版《施南府志》载:“知府署,在城中西南,系旧卫署。乾隆元年升府时,因故基修建。”清施南府署是在明施州卫署的故基上修建的。<br><br><b>施南府府署旧址</b><br><br> 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施南府,在原明施州卫卫署故基上修建施南府署。 署衙由头门、仪门、宅门、大堂、二堂、内署、班房、官厅、牍祠、书房、花厅等组成,另在署西侧建经历署与监狱,占地20余亩,共有大小房屋30多栋,空斗砖墙,木架结构,青灰瓦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蔚为大观。前门临街,民间称府前街,在署左侧建鼓楼后,改称鼓楼街。后门也临街,街道称府后街,简称后街。<br><br></div> 清施南府署残存物件(贺孝贵 摄于2025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南北军阀衙署旧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亡,民国初年施南地区被拥护孙中山的靖国军与拥护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先后占领,史称南军与北军对峙时期,施南府署成为统治鄂西的南军与北军办公驻地,拥护孙中山的董必武、章太炎等人曾在这里居住与办公。由于军阀混战,施南民生凋敝,房屋得不到维修,毁损严重。后为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七行政督察区署,恩施县政府在这里合署办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战区司令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秋武汉沦陷,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被迫迁移恩施,1940年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设恩施,部分单位驻原施南府署旧址,引起日军的注意,对恩施的飞机投弹轰炸升级,已经破残的施南府署很快被炸成一片废墟。1942年,湖北省政府将原设在北门外唐井湾的中山公园迁建这里,并将原鼓楼街名改为公园街,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原中共恩施市委办公楼东头,当头南面楼上下两间屋为财务室(贺孝贵 摄于2025年)</p> <div><br></div><b><div><b><br></b></div>恩施专员公署旧址<br></b><br>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8日,施南全境(国民党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解放,湖北省恩施行政区成立,置恩施专员公署于城区六角亭。自1953至1954年在施南府遗址修建专署办公用房,共两栋,前栋为各部门办公楼,后楼为专员办公楼。同时,当时专署最大的经贸机构供销合作社,在专署办公楼街对面建起办公楼。这三栋楼房的建筑都仿欧式建筑制式,石墙木架木地板,小青瓦瓦面与拱形门窗,罗马式楼道与栏杆,内空高阔。在当时,是恩施全境最高大气派的建筑。<br><br><b>恩施县政府旧址</b><br><br> 1956年,恩施专员公署与驻舞阳坝的中共恩施县委与恩施县政府驻地交换,专署两栋办公楼连同地区供销合作社办公楼转给中共恩施县委与县政府。专署两栋办公楼作为中共恩施县委与县政府办公用房,地区供销社办公楼转给恩施县供销合作科。后因县委、县政府办公用房不够,另建县供销合作科办公大楼,将原地区供销社办公大楼作为中共恩施县委办公用房。<br><br><br> <p class="ql-block">原中共恩施市委办公楼的西式拱门(贺孝贵 摄于202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共恩施市委旧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恩施市(县、市分设),1982年4月30日恩施市正式成立,以后市政府在小渡船修建办公大楼。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复湖北省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决定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原县政府机构合并后迁小渡船市政府办公大楼,原址交给中共恩施市委办公,恩施市委原址则交给政协恩施市委员会办公。1998年中共恩施市委迁至小渡船与市政府合署办公,原址出租或闲置未用,人们便开始对这里以“老市委”相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将成为恩施抗战文化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恩施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将闲置的六角亭公园街原市委办公楼旧址部分资产提供给市文物局,建设“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目前“老市委“旧址正在作维修准备,抗战历史陈列馆也在筹备中。用不了多久,这个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时期,延续700多年时间的政权机构旧址,将以新的面貌与内容展现在世人面前。(原载2014年西安出版社贺孝贵著《历史恩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补记: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已于2015年开放至今。(2025年9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