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8058822</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喜庆欢快中国风</p> <p class="ql-block"> 人物介绍:邱娥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把满腔忠诚倾注于公安事业,把一片深情献给居民百姓,用赤诚和热血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第三届“当代雷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100余项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邱娥国同志1964年参军入伍,1979年转业到公安系统,他从没换下心中的那身制服。在南昌西湖分局筷子巷派出所,他一干就是17年。他画辖区平面图、写工作口诀、随身带着记录本,总结出“一图二本三诀四勤五心”的工作法,后来成了全国公安学习的范本。他不是在破大案要案,而是在家长里短中织一张安全的网——谁家老人独居,谁家孩子调皮,他都记在心里。他首创“警民联系卡”“警民联系牌”,让百姓有事能找到人、找对人。500多起案件背后,是无数个深夜奔走;200多名失足青少年被他拉回正途,不是靠训斥,而是靠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心。</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2月8日至14日,中宣部和公安部联合考察组来到南昌。他们走街串户,听群众讲邱娥国帮孤寡老人挑水、替困难家庭申请补助、雨天背学生过积水巷子的事。有人笑着说:“我们不怕警察,就怕他不来。”考察组成员在家访时看到,他家书桌上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全是居民信息。那一刻他们明白,这不是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典型,而是一个用脚步丈量民心、用真心换真情的真英雄。</p> <p class="ql-block"> 一次在街头,他和几位居民握手寒暄,周围渐渐围上来不少人。有人递水,有人拉他进屋坐坐,他都笑着婉拒。那一刻,他不像一个执法人员,倒像是这个社区的儿子、兄弟、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 他走到哪儿,好事就做到哪儿。这不是口号,是他每天的生活。在他眼里,警察的职责不在办公室,而在街头巷尾,在百姓开门关门的日常里。有次路过一条老巷,他发现一堆自行车倒在地上,立刻弯腰去扶。杂物堆旁,他仔细检查每一辆车是否损坏,还顺手帮居民锁好车。他做的这些事,也有夸赞的掌声,但他做得认真极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一次,他坐在一位孤寡老人家中,微笑着听她絮叨家常。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屋里安静而温暖。那一刻,他不是英雄模范,只是一个愿意倾听的晚辈。</p> <p class="ql-block"> 在那条热闹的老街上,他和一位红衣女子聊着什么,行人来来往往,没人围观,却都自然地向他点头致意。这份亲近,是十七年一点一滴攒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他在砖墙下与几位市民握手交谈,晾晒的衣物在风中轻轻摆动,孩子们在远处嬉闹。这画面没有宏大叙事,却让人感到安心——因为有他在,这个社区就有了主心骨。</p> <p class="ql-block"> 那扇旧铁门斑痕像是被岁月咬过,墙皮一块块往下掉,可就在这不起眼的老巷口,总能看见他——穿着正装的邱娥国,笑得像邻家爷爷一样暖。他蹲下身子,和穿格子外套的小女孩说话,手轻轻搭在她肩上,孩子仰着脸,眼睛亮得像星星。旁边两个小男孩拽着他军装的袖子,一个想看帽徽,一个想摸肩章,他也不恼,反倒笑得更开怀了。十七年了,这条巷子换过三任居委会主任,可他一直没变,还是那个谁家孩子走丢了就第一个出门找的人。我常想,哪有什么天生的热心肠,不过是把别人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那些年,他的办公桌上总摊着地图和笔记本,钢笔常备在旁。他相信,只有把辖区当作自己家来管,才能真正把居民区守护好。</p> <p class="ql-block"> 考察组成员临走那天,和他一家人合影。屋里陈设简单,但干净温馨。大家站在一起,笑容真诚。这张照片后来被很多人看过,它不展示荣耀,只记录了一份被认可的平凡伟大。</p> <p class="ql-block"> 合影时,灯光柔和,挂钟滴答作响。他们穿着正式,神情庄重又亲切。那一刻,不是上下级,不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而是一群为同一个信念感动的人。</p> <p class="ql-block"> 鲜花捧在手中,他笑得腼腆。身旁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都面带笑容。那束花,不只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民心的凝结。</p> <p class="ql-block"> 1997年1月3日至11日,数十家媒体齐聚南昌,争相采访他的故事。下旬,中宣部一声号令,“全面宣传”。1月28日,各家媒体头版头条上刊登“群众的贴心人邱娥国”的先进事迹报道,宣传声势浩大。从此,邱娥国这个名字,传遍全国,家喻户晓,而他依旧每天走在巷子里,做着那些“小事”。他说:“荣誉是大家给的,我得对得起。”</p> <p class="ql-block"> 那天他站在派出所门口,墙上“热情服务”四个大字映在他身后。他双手交叉,笑容温和,像极了街口那个总爱打招呼的老民警。可正是这个看似平凡的人,让整个街区有了温度。居民说,只要看见他,心里就踏实。</p> <p class="ql-block"> 采访那天,他穿着制服坐在派出所前,记者举着话筒提问,他一一作答,语气平实得像在拉家常。背景里“公安局筷子巷派出所”的牌子清晰可见。没有排练,没有修饰,只有真实的力量在流淌。</p> <p class="ql-block"> 记者们围上来时,他依旧平静。面对镜头,他不说豪言壮语,只讲哪户人家最近搬走了,哪位老人身体不好要常去看看。“警察不是管人的,是帮的。”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记住。</p> <p class="ql-block"> 他走到哪儿,身上都要挟个本本。不是作秀,而是习惯。本本上清晰地记录着居民区群众所需所求,记录着他真情为民办实事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见到邱娥国的时候,他一身戍装笔挺,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横幅高悬,写着“向人民的好公仆致敬”,而他只是微微笑着,像一位老邻居般亲切。十七年户籍民警的岁月,没有惊天动地的枪战,却有千家万户的牵挂。他是邱娥国,一个把“人民”二字刻进骨子里的警察。</p> <p class="ql-block"> 后记: </p><p class="ql-block"> 这次集中宣传后,邱娥国的先进事迹得到广泛传扬,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热潮,特别是在人民警察队伍中,一个学习邱娥国,做人民满意的好公仆活动蓬蓬勃勃开展,邱娥国真正成为人民警察队伍中的光辉典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作者当时陪同考察组和记者团现场采访时抓拍的照片,近距离与邱娥国接触,二十多年过去了,宣传邱娥国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这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在喜迎国庆76载佳节之际,向这位人民警察队伍中的英雄和杰出典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