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南麓和林丰收赋

阳光逸尘

<p class="ql-block">  昵称 阳光逸尘 编号 249678993</p><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营底村。一进村口,就被晒场上那一座座金灿灿的玉米堆晃了眼。邻居李叔正站在自家地头,指挥着一台红色的收割机往大卡车里卸粮。他看见我,黝黑的脸上立刻绽开笑容,大声喊着:“永华回来啦!正好赶上秋收,今年又是个好收成!”作为一名从小在这片黄土地上长大的军人,此刻站在熟悉的田埂上,看着莜麦在风中翻涌着金浪,胡麻花把远处的山坡染成一片片蓝紫色,儿时跟着父亲在田里拉犁、播种的记忆,突然就和眼前的景象重叠了。只不过,记忆里的老黄牛,如今换成了轰鸣的现代农机;曾经需要全村人一起忙活半个月的秋收,现在几台机器几天就能搞定。这哪里只是一场丰收,分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在塞北大地写下的生动篇章。</p> <p class="ql-block"><b>一、土地的馈赠: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b></p><p class="ql-block"> 和林格尔地处阴山脚下的黄土丘陵,土地算不上肥沃,却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小时候,家里种得最多的就是莜麦和胡麻,因为它们耐旱、皮实,能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每到秋分前后,母亲总会把收获的辣椒串起来,挂在屋檐下,红得像一串串小灯笼,那是我记忆里最鲜活的丰收图景。这些年,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村里修了平坦的水泥路,田埂边竖起了高高的电线杆,连灌溉的水渠都换成了崭新的塑料管道。父亲说,现在县里的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稳,这都是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福。就拿莜麦来说,现在种的人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昆都仑莜面十里香”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上个月,我跟着村里的张婶去她的莜麦田里转了转。只见一架小型无人机在天上嗡嗡地飞,不一会儿就把种子均匀地撒在了田里。张婶笑着跟我说:“以前这十几亩地,我和老伴起早贪黑,得忙半个月才能种完。现在好了,雇个无人机,一天就搞定了,我这老胳膊老腿可算解放了!”更厉害的是,村里还装了病虫害远程监测系统,一旦田里有问题,技术员在电脑上就能看见,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经验“瞎猜”了。</p> <p class="ql-block"><b>二、政策的甘霖:从“土里刨食”到“产业致富”</b></p><p class="ql-block">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好政策的支持。这几年,国家对乡村振兴越来越重视,给我们县的帮扶资金也一年比一年多。县里抓住这个机会,建了好几个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蒙牛的新奶粉工厂、中粮的饲料厂都建在了我们镇边上,不少村民都去厂里上班,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块,比种地划算多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巧什营镇的万亩麒麟瓜基地。以前那里都是荒地,现在一眼望去,全是整齐的温室大棚。我跟着基地的负责人老王进去参观,只见一个个圆滚滚的麒麟瓜躺在藤蔓上,绿油油的皮上带着漂亮的花纹。老王说,他们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里不少人都入了股,不仅能拿到分红,还能在基地里打工。“你看,”老王指着不远处的采摘园说,“现在城里人都喜欢来这里体验采摘,我们还搞了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来了解西瓜是怎么长的。预计今年销售额能达到10个亿,能给村里提供一万多个就业岗位呢!”我想起小时候,村里人种地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哪敢想还能靠种瓜让日子这么红火?这真是从“土里刨食”到“产业致富”的华丽转身。</p> <p class="ql-block"><b>三、军人的情怀:脱下军装,还是“兵”</b></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对“守护”这两个字有着特殊的感情。以前在部队,我们守护的是国家的安宁;现在回到家乡,看到曾经的战友们脱下军装,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我才明白,军人的使命从来都不止在战场。阿拉善军分区的战友们在额济纳旗搞了个“军民共建产业帮扶”项目,帮当地的牧民成立了生态种植养殖合作社,短短几年就带动二十多户脱贫户分了红。这和我们和林格尔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正是一种跨越千里的精神共鸣吗?</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退伍老兵赵哥,去年主动回村当了村支书。他带领乡亲们修水渠、建冷库、发展特色养殖,不到一年时间就让村里的集体经济翻了一番。有一次我问他,放弃城里的好工作回村后悔吗?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永华,你忘了咱们在部队常说的话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回来,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今年的丰收节,村里办了一场农民趣味运动会。“徒手搓玉米”“运南瓜接力”这些比赛项目,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看着乡亲们在赛场上团结协作、挥汗如雨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们农民最朴素、最动人的精神风貌。而书画摄影展上那些描绘田园风光的作品,每一笔、每一帧,都是对劳动的礼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见证者,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乡亲们的努力下,和林格尔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而这片广袤的塞北田园,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一个充满希望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永华,服役38载,深耕野战部队与边防一线,退休后喜记录生活。</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