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郑州市,简称“郑”,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谓绿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尚待窥得今貌,于是甲辰七月美。三代抖擞赴豫行。</p><p class="ql-block">愜意动车旅,今日大暑行。</p><p class="ql-block">天府至商都,总是未了情。</p><p class="ql-block">田畴连青绿,远山遮云颐。</p><p class="ql-block">遍地起高楼,纵横千万里。</p><p class="ql-block">高压塔巍巍,巨扇风潺潺。</p><p class="ql-block">等闲千年事,而今地腾龙。</p><p class="ql-block">时辰三瞬过,童叟俱欢颜。</p><p class="ql-block">穿行在郑州的日与夜,总有些时刻,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正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p><p class="ql-block">白日的二七塔,在车水马龙中静默着,是一座需要用眼睛阅读的碑。而夜的魔法,在整点时分降临。当《东方红》的旋律从容不迫地漫过夜空,穿透都市的喧嚣,那一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我站在广场上仰头望着,那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塔,它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声机,为一座城市,也为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准时发声。钟声沉甸甸的,不尖锐,却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一字一句地敲在心上。</p><p class="ql-block">这旋律,会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座省博物馆里,另一件更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九千年前的先民,取仙鹤的尺骨,钻开孔洞,竟将一阵风、一声鸣啭,淬炼成了人类文明最初的乐音。我想象那声音,定然空灵、苍茫,带着泥土与生命的气息。从仙鹤的哀唳到骨笛的清越,再到塔钟的浑厚,这跨越近万年的回响,在郑州的夜空里,完成了一场无人知晓的接力。一种文明的脉搏,原来从未断绝。</p><p class="ql-block">思绪正沉于远古,转身便被一片波光拉回现世。如意湖畔,千禧广场的“大玉米”通体金黄,真的像一支硕大无朋的、丰收的玉米,又似塔楼形态的东方明珠,将“中原粮仓”的厚实与现代都市的雄心,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它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波流动,让整座城市都沐浴在一种温暖而光荣的辉光里。这光是向上的,是舒展的,充满了这个时代的自信。</p><p class="ql-block">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这种感慨的由来。二七塔的钟声,是属于集体的、宏大的历史记忆,它庄重地提醒着我们“从何处来”;贾湖骨笛,是文明源头的秘语,告诉我们这片土地的根脉有多深;而“大玉米”的光芒,则是属于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的、充满希望的当下,它明亮地昭示着我们“向何处去”。</p><p class="ql-block">历史与现代,并非割裂的存在。它们就像这交替响起的乐音与交替点亮的灯火,共同谱写了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交响。而这光荣,属于过去的峥嵘,更属于今天的每一次日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