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田小芬问:</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要对社区矫正人员去讲一堂心理课。所以,我想要了解:国家对矫正人员的考核或要求是怎样的?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活动是主要的两项考核是吗?</p> <p class="ql-block">星火人工智能回答:</p><p class="ql-block">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及实践,国家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考核确实以**遵守监管规定+积极参与教育帮扶活动**为核心,其中“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活动”是两项基础且重要的考核指标,但并非唯一标准。以下是具体说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核心法律依据**</p><p class="ql-block">主要依据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20年7月1日施行),明确了社区矫正对象的义务、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以及考核奖惩的基本规则。地方司法机关(司法局、监狱管理局)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具体考核/管理要求**</p><p class="ql-block">#### 1. **必须遵守的基础规定(核心考核点)**</p><p class="ql-block"> - **① 定期报到与报告** </p><p class="ql-block"> ✅ **要求**:需按判决书或裁定书规定的期限,**定期向司法所当面报到**(通常每月1次);因特殊情况无法到场的,需提前请假并获批准。 </p><p class="ql-block"> ⚠️ **后果**: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到或脱离监管的,可能被警告、记过甚至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原刑罚。 </p><p class="ql-block"> →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要求”,直接关系是否违反监管规定。</p><p class="ql-block"> - **② 参加教育学习活动** </p><p class="ql-block"> ✅ **形式**:每月至少参加一次集中教育(内容包括法治讲座、道德教育、形势政策等);部分地方要求线上学习打卡。 </p><p class="ql-block"> ✅ **目的**:提升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促进心理转化。</p><p class="ql-block"> - **③ 参与公益劳动(重点考核项)** </p><p class="ql-block"> ✅ **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需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劳动**(如打扫公共区域、植树、养老院服务等),时间一般为每月若干小时(各地标准不一,常见8-16小时/月)。 </p><p class="ql-block"> ✅ **意义**:通过劳动培养社会归属感,修复社会关系;同时观察其劳动态度、协作能力。 </p><p class="ql-block"> ⚠️ **注意**:不得安排危险岗位或变相惩罚性劳动。</p><p class="ql-block">#### 2. **其他关键考核维度**</p><p class="ql-block"> - **④ 遵守禁止令及特殊限制** </p><p class="ql-block"> 🔹 根据法院判决,部分人员会被附加“禁止令”(如禁止进入特定场所、接触特定人);若违反,可能被加重处罚。 </p><p class="ql-block"> 🔹 例如:因醉酒驾驶被判刑者,可能被禁止饮酒后驾驶机动车。</p><p class="ql-block"> - **⑤ 日常行为规范** </p><p class="ql-block"> 🔹 包括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管指令、保持通讯畅通(更换住址/手机号需及时报备)、配合电子定位监控(佩戴手环)等。 </p><p class="ql-block"> 🔹 若有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立即撤销社区矫正,收监执行。</p><p class="ql-block"> - **⑥ 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 </p><p class="ql-block"> 🔹 需定期提交**思想汇报**(手写或口头),如实反映自身认知变化、生活困难及改造决心; </p><p class="ql-block"> 🔹 司法机关会联合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测评,评估是否存在抑郁、敌对等风险,必要时介入干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考核结果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达标者**:正常履行社区矫正程序,期满后依法解除矫正,恢复自由身。 </p><p class="ql-block">- **违规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延长矫正期**;严重违反的(如脱管、重新犯罪),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原判刑罚。 </p><p class="ql-block">- **表现优秀者**:部分地区会对积极改造、事迹突出的人员给予表扬,作为减刑或缩短矫正期的参考(需符合法定条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总结:你的课程如何衔接考核要求?**</p><p class="ql-block">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课,可结合以下角度设计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考核、实现改造目标: </p><p class="ql-block">1. **强化规则意识**:解释“按时报到”“参加公益劳动”为何是考核重点,强调遵守规则对顺利解矫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2. **化解抵触情绪**:分析“被监管≠被歧视”,引导正视公益劳动的价值(如弥补社会伤害、重建信任); </p><p class="ql-block">3. **提升行动力**:教授时间管理技巧(避免漏报)、沟通方法(与司法所工作人员良性互动); </p><p class="ql-block">4. **心理支持**:缓解因考核压力产生的焦虑,鼓励通过积极表现赢得尊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综上,“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活动”是国家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基础考核要求,但完整的考核体系还包括思想汇报、行为规范、心理评估等多项内容。在授课中,可围绕这两点展开,同时关联其他要求,帮助学员全面理解并主动配合监管。</p> <p class="ql-block">于我看,下面截图上画红线的这些都是心理学可以干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不是有一句话吗?“心态决定一切",心态改变了,其他思想和行为和言行就会改变。这也是王阳明心学里面讲的“知行合一″,他真正领悟了做人的法则,他就会行的出来,他没有领悟做人的法则,他就行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我个人的建议是要大力普及这种融合了国学和心理学核心观点的《整体幸福心理学常识》是化解个人问题和社会和谐,提升个人幸福、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小芬</p><p class="ql-block"> 2025.9.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