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田上 唐 崔道融</p> <p class="ql-block"> 田上 </p><p class="ql-block"> 唐 崔道融</p><p class="ql-block">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p><p class="ql-block">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1、高田:山上的旱田。 </p><p class="ql-block"> 2、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p><p class="ql-block"> 3、白:白茫茫。</p><p class="ql-block"> 4、披蓑:披着草衣。 蓑:蓑衣。</p><p class="ql-block"> 5、俱:都。</p><p class="ql-block"> 6、殊:尤,还,简直。</p><p class="ql-block"> 7、未明:天不亮。</p><p class="ql-block"> 诗意:</p><p class="ql-block">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p><p class="ql-block"> 耕作的人和牛的力气都要用尽了,但是天还远远没有亮。</p><p class="ql-block"> 赏析:</p><p class="ql-block"> 此诗为作者于乡村的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辛苦劳累而写下此诗。</p><p class="ql-block">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说明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满了水,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披蓑”、“半夜”,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却是蕴意深含。正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怕耽误了播种的时间,冒着雨在泥水里劳作。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牛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这里,作者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尽,但活儿没干完,天还没有亮。接下来怎么办,诗人未再说,只有留给读者自己思考了。</p><p class="ql-block"> 崔道融的这首诗通俗敞亮、明白如话,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但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实是那个社会里中国农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性。</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诗人。</p><p class="ql-block"> 崔道融早年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县令,入为右补阙,因避战乱,进入福建。开平元年(907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崔道融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他的诗大都自然明快、通俗易懂。著有《东浮集》九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