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蒙欧亚之旅(下)

虎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十三天(9月24日)下午,我们从莫斯科乘坐动车前往圣彼得堡。晚上,入住波罗的海大酒店,这是圣彼得堡规模最大的一家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酒店大堂的美术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直辖市,也是俄西北联邦区行政中心,有俄罗斯“北方首都”“文化首都”等美称,是全球唯一一个以整座城市名义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城市。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圣彼得堡由此诞生。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1914年,因一战爆发,城市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原名圣彼得堡。从地理环境看,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流经市区。城市由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有93条河渠流经,400多座桥梁连接,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冬季长且寒冷,夏季温暖短暂。从经济发展看,圣彼得堡是仅次于莫斯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俄罗斯最大的海港,也是俄罗斯主要的海军基地之一。第一产业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第二产业以舰船、动力机械等制造业为主,造船业规模在独联体居首位,第三产业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从文化教育看,圣彼得堡是世界文化名城,有264家博物馆,被誉为“博物馆城”,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彼得宫等。还拥有53所国立高校,40多所非国立高校,400多个科研机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圣彼得堡也有许多旅游著名的景点。除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彼得宫,还有滴血救世主教堂、斯莫尔尼修道院等著名建筑,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每年5月至7月,因纬度较高,圣彼得堡会出现“白夜”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第十四天(9月25日)晴,12°/4°:今天参观圣彼得堡冬宫广场、冬宫、彼得大帝夏宫、彼得保罗要塞。圣彼得堡冬宫广场,又称“宫殿广场”,它是圣彼得堡的中心广场,也是该市的地标之一。圣彼得堡冬宫广场的中心矗立着亚历山大纪念柱,是1834年俄皇亚历山大为纪念1812年俄法战争胜利而修建的。这是一块完整的大理石,没有地基,石柱、底座和顶端的青铜天使像间也没有任何的支撑点,完全靠重力保持不倒,是建筑史上的奇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圣彼得堡冬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冬宫始建于1711年,为彼得大帝的冬季官邸,是二层荷兰式建筑。1754年,伊丽莎白·佩特罗夫娜女皇下令改建,由意大利建筑师巴托洛梅奥·弗兰西斯科·拉斯特雷利设计,1762年第四代冬宫建成。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柏林获得大批收藏品,次年开始在冬宫旁边建造新宫殿来收藏艺术品,此后历经多次扩建,1851年整个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建筑群完工。冬宫是18世纪中期俄罗斯巴洛克风格建筑,所有立面都由双层白色柱廊装饰,屋顶上有176尊诸神与花瓶造型的雕塑,外墙面由马斯卡隆、浮雕等组成,建筑宏伟华丽。截至2023年5月,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保存有318万件藏品,冬宫是其主要的展示场所之一,馆藏包括达·芬奇的《柏诺瓦的圣母》和《哺乳圣母》、伦勃朗的《浪子回头》、米开朗基罗的《蹲着的男孩》以及孔雀时钟等众多艺术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是本韦努托·切利尼,他左手下的小人是他的著名雕塑作品《珀尔修斯》中的珀尔修斯。本韦努托·切利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集金匠、雕塑家、作家等身份于一身。他的雕塑《珀尔修斯》是风格主义雕塑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和对神话题材的独特诠释。这尊雕像旁的珀尔修斯小像,是对他艺术成就的一种象征,体现了他在雕塑领域的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是古希腊画家波吕格诺托斯,他是古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画家,以擅长叙事性壁画著称,其作品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对古希腊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雕像中他手持画板的形象,体现了他作为画家的身份,展现了古希腊人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尊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朱迪斯》,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著名画家乔尔乔内。朱迪斯是基督教《伪经》中的英雄女性,她以美貌和智慧潜入敌营,斩杀亚述将军荷罗孚尼,拯救了犹太民族。画面中她手持利剑、脚下踩着敌人头颅,直观呈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宗教叙事内核,歌颂了为信仰和民族牺牲的勇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弗洛拉(罗马春天女神)》,作者是巴里斯·博尔多内,巴里斯·博尔多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画家,这幅创作于约1540至1545年间的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画中展现了罗马神话里司掌花朵、青春与欢乐的花神弗洛拉,博尔多内以其擅长的华丽色彩和对人物姿态的生动刻画,呈现出充满古典神话韵味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瓦尔瓦拉·穆西娜-普希金娜伯爵夫人的肖像》,作者是弗兰兹·克萨韦尔·温特哈尔特。温特哈尔特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宫廷肖像画家,以擅长刻画贵族女性的优雅华贵著称。这幅画中,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伯爵夫人的精致装扮与温婉气质,华丽的洛可可风格画框与人物形象相得益彰,是其宫廷肖像画的典型代表作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忏悔的抹大拉的马利亚》,作者是提香·韦切利奥。提香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这幅画是他晚年的经典之作。画中抹大拉的马利亚以充满情感的姿态向上天忏悔,提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张力的色彩,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宗教寓意深刻融合,展现了他对人性与神性的独特诠释。其华丽的金色画框与画面的宗教氛围相得益彰,是文艺复兴宗教题材绘画中的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这幅作品的名称是《柏诺瓦的圣母》(也被称为《持花圣母》),作者是列奥纳多·达·芬奇。这是达·芬奇早期的经典宗教题材作品之一,创作于1478年至1480年。画中圣母怀抱圣婴,以温柔的姿态与孩子互动,手持鲜花的细节充满生活气息,打破了此前宗教画的严肃呆板风格,展现出达·芬奇对世俗母性温情的细腻捕捉,是其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哺乳圣母》,作者是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这幅画展现了他对人物细腻情感和人体结构的精湛把握,画面中圣母的温柔与圣子的纯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背景的山水景致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是其早期宗教题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抹大拉的马利亚》,作者是詹皮埃特诺,詹皮埃特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家,他的作品深受达芬奇风格的影响。这幅画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基督教传说中的重要人物,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光影,展现了她忏悔时的虔诚与内心的纯净,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宗教人物人性化的刻画倾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圣家庭与圣安妮、幼年耶稣的诞生场景》,作者是保罗·委罗内塞,委罗内塞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以宏大华丽的画面构图和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著称。这幅画描绘了耶稣诞生后,圣家族与亲友围绕新生儿的温馨场景,画面中人物服饰华丽、动态丰富,充满了威尼斯画派对色彩和细节的极致追求,同时也将宗教题材融入了充满生活感的叙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圣则济利亚》,作者是卡洛·多尔奇,卡洛·多尔奇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的重要画家,以细腻精致的宗教题材作品著称。画中的圣则济利亚是基督教音乐的保护圣徒,画面通过柔和的光影和华丽的服饰,展现了她弹奏管风琴时的神圣与优雅,体现了多尔奇对宗教人物细腻且富有诗意的刻画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是《圣艾格尼丝的殉道》,作者是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极具影响力的女性画家,她的作品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对女性英雄/殉道者的深刻刻画著称。这幅画描绘了圣艾格尼丝(基督教早期殉道圣女)面对迫害时的坚毅瞬间,画面通过明暗对比,突出人物的情感张力,既展现了宗教题材的神圣性,又暗含对女性勇气与尊严的致敬,是她艺术风格和思想表达的典型体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圣彼得殉道》,作者是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是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奠基人,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极具冲击力的写实风格著称。这幅画描绘了圣彼得被倒钉十字架的殉道场景,人物的肌肉张力、痛苦神情与动态的叙事感,将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和宗教题材的震撼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他艺术风格的经典体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宙斯与伊俄》,作者是阿戈斯蒂诺·卡拉奇,阿戈斯蒂诺·卡拉奇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博洛尼亚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常以神话故事为题材,兼具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巴洛克的动感。这幅画描绘了宙斯化身云雾诱惑伊俄的神话场景,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和光影处理体现了他对古典美学的继承与创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这幅作品的名称是《教皇克莱门特九世肖像》,作者是卡洛·马拉塔,卡洛·马拉塔是17世纪罗马画派的重要画家,这幅画创作于1669年。画中教皇身着华丽的红色教袍,神态庄重威严,马拉塔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对色彩的精妙运用,既展现了教皇的身份地位,又刻画出其人物特质,是巴洛克时期肖像画的经典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在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作者是加纳莱托,加纳莱托是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重要画家,以擅长描绘威尼斯城市景观的“维都塔”(景观画)著称。这幅画创作于1726年,画中展现了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时的盛大场景,加纳莱托通过精湛的透视技法和对细节的极致刻画,将威尼斯的建筑风貌、人群活动与仪式氛围生动呈现,是其“城市景观画”风格的经典代表作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是《圣家庭与圣安妮、幼年施洗者圣约翰》,作者是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圭多·雷尼,画面呈现了典型的宗教题材场景,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圣安妮(圣母的母亲)温柔地与耶稣互动,幼年的施洗者圣约翰则在一旁虔诚礼拜,背景中还有圣约瑟夫在阅读经文。雷尼的作品以优雅的人物造型和细腻的色彩层次著称,这幅画也体现了他对宗教人物温情且庄重的刻画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圣母升天》,作者是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牟利罗是西班牙巴洛克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浓郁的宗教情感著称。这幅《圣母升天》展现了圣母玛利亚在天使的簇拥下升入天国的场景,画面中圣母姿态庄严,天使们神态各异,充满了神圣的氛围,体现了牟利罗对宗教题材的深刻诠释和精湛的绘画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劫夺欧罗巴》,作者是雅各布·乔登斯,该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了宙斯化身公牛劫走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场景。雅各布·乔登斯是弗拉芒巴洛克画派的重要画家,与鲁本斯、凡·戴克并称为“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他的作品风格充满活力,擅长通过生动的人物动态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展现神话故事的戏剧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名称是《圣维罗妮卡》,作者是马蒂亚·普雷蒂,马蒂亚·普雷蒂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强烈的光影对比和戏剧性著称,这幅画也体现了他典型的艺术风格,画面中的圣维罗妮卡手持印有基督面容的圣巾,眼神向上,充满了宗教的虔诚与庄严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孔雀时钟由英国珠宝匠詹姆斯·考克斯设计,俄罗斯工匠弗里德里希·尤于1770年代制作。它原是为乾隆皇帝打造,但未获赏识被退回,后经改造由俄国亲王波将金购买送给叶卡捷琳娜二世。这座钟高约3米多,由镀金的自动机械动物组成,包括孔雀、公鸡、猫头鹰。每到整点,孔雀会展翅开屏,公鸡仰脖打鸣,猫头鹰眼睛眨动,表盘隐藏在橡树脚下的蘑菇顶上,蜻蜓作为秒针。它是唯一未被再次改造且能运行至今的18世纪大型机械钟表,被誉为“18世纪工程奇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彼得大帝夏宫,又称俄罗斯夏宫、彼德宫,是俄罗斯著名的历史古建筑和世界文化遗产。1704年,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1714年修建了大宫殿,成为其行宫。18世纪中,为纪念俄国在北方战争中的胜利,建造了梯级大瀑布。1934年后,夏宫辟为民俗史博物馆,现今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大宫殿在上花园,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内外装饰极其华丽,两翼均有镀金穹顶。大宫殿前是著名的大瀑布喷泉群,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其中,中央的隆姆松喷泉,即大力士参孙和狮子搏斗的雕像最为著名,象征着俄罗斯战胜瑞典。此外,夏宫还有金字塔喷泉、太阳喷泉等百余座雕像、150座喷泉,有“喷泉之都”“喷泉王国”的美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彼得保罗要塞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和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作为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彼得大帝亲自选择地点并监督建造,同年秋天完工,后几经扩建,由木造建筑改为石造围墙,形成六棱体古堡。1717年失去军事意义后成为国家监狱,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古堡的墙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有6座棱堡及其他军事设施,3座面对涅瓦河,3座面对克龙维尔克海峡,棱堡中有300门大炮。从18世纪起,每日中午12时,纳富什金棱堡的大炮会射出一发空爆弹向全城居民报时,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要塞中有圣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等建筑物。其中,圣彼得保罗大教堂最为著名,它是早期俄罗斯巴洛克式大教堂,建于1703年,1712-1733年改建为石砌教堂,教堂内有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三世的俄国历代沙皇的陵墓,1998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的遗骸也安葬于此。大教堂的钟楼高122米,曾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1小时48分钟内围绕地球轨道运行4万千米,成功完成了人类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开辟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彼得保罗要塞展示了“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部分构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彼得大帝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也是俄罗斯帝国的首位皇帝。他身材高大,据说实际身高超过2米。这座雕像如实还原了他的体型特征,展现了他在历史上的威严形象。彼得大帝对俄罗斯的现代化和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了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使俄罗斯逐渐成为欧洲强国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十五天(9月26日)多云,14°/7°:早餐后,参观叶卡捷琳娜宫。叶卡捷琳娜宫又称皇村大宫殿,是俄罗斯著名的宫殿建筑,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叶卡捷琳娜宫始建于1717年,是彼得大帝为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修建的夏日别墅。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又将花园改建成英国式园林。宫殿主体为两层楼高,周长近1公里,正面长达325米,主要由蓝、白、黄三色构成,外墙的门柱及窗框上装饰着造型生动的雕像,兼具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宫殿内有多个著名厅室,如琥珀屋,墙面镶嵌有6吨多的琥珀和名贵珠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还有金色大厅,面积达800平方米,墙壁被金色的雕塑和雕刻覆盖,天花板饰有18世纪寓言画,尽显奢华。宫殿的花园兼具法式几何园林与英式自然园林风格,园内有艾尔米塔什宫、卡梅隆长廊、大理石桥等众多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这是冬宫主体建筑上的雕塑“阿特拉斯(或巨人)柱”,属于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元素。据说,这组男人低头支撑重力的形象,是女皇为了展示女权至上的寓意而刻意设计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画中人物是亚历山大一世,他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击败拿破仑的关键人物之一,被欧洲称为“欧洲的救世主”。这幅肖像画展现了他身着军装的威严形象,体现了其作为军事领袖和帝国统治者的身份特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画中人物是尼古拉二世,他是俄罗斯帝国的末代皇帝。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这幅肖像画展现了他身着军装的形象,体现了其作为沙皇的身份与当时的宫廷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画中人物是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她是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这幅肖像画展现了她身着华贵礼服、佩戴珠宝的形象,体现了俄罗斯帝国末代宫廷的奢华风貌。她出身于德国黑森家族,嫁给尼古拉二世后成为俄国皇后,其人生与罗曼诺夫王朝的终结紧密相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幅作品的作者是乔治·贝克,他是19世纪活跃于俄国的法国画家,曾为俄国沙皇创作多幅历史画和肖像画,堪称沙皇的御用画师之一。这幅作品反映了俄国沙皇加冕仪式的庄严与盛大,展现了当时俄国宫廷的礼仪规范、权力结构以及社会等级秩序。画面中众多的人物、华丽的服饰、庄严的建筑和仪式道具,都生动地还原了沙皇加冕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为后人研究俄国宫廷历史、礼仪文化以及19世纪俄国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这是一件服饰展品,属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加冕礼服。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沙皇,这件礼服以华丽的金色为主色调,装饰有双头鹰等帝国符号,体现了她的皇权地位与18世纪欧洲宫廷的奢华审美,是展现其统治时期宫廷文化与服饰工艺的重要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画中人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沙皇。这幅肖像画展现了她身着华贵服饰、手持权杖的形象,背景中的古典元素与她的姿态结合,彰显了其作为帝国统治者的权威与对启蒙思想的推崇,是18世纪欧洲宫廷肖像画的典型代表作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画中人物是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她是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公主,曾在17世纪后期摄政,掌握俄国实权。这幅肖像画展现了她身着华贵服饰、手持权杖的形象,体现了其在摄政期间的权威地位。她是彼得一世的姐姐,因权力斗争最终被彼得一世囚禁于修道院,是俄罗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女性政治人物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画中人物是叶芙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洛普欣娜,她是俄罗斯帝国沙皇彼得一世的第一任妻子。她出身于俄罗斯贵族家庭,1689年与彼得一世成婚,后因观念差异等原因关系破裂,于1698年被送进修道院。这幅肖像画展现了她的贵族身份与当时的服饰风格,是研究彼得一世时期宫廷历史与人物关系的重要视觉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画中人物是尼古拉一世,他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他是亚历山大一世的弟弟,在位期间以强化专制统治和军事扩张著称。这幅肖像画展现了他身着军装的形象,体现了其作为军事领袖和帝国统治者的身份特质,背景中的建筑和景观也暗示了他统治时期的时代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画中人物是亚历山大二世,他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他是尼古拉一世的儿子,因推行废除农奴制等改革被称为“解放者”。这幅肖像画展现了他身着军装的形象,胸前的勋章与华丽的军装细节,体现了其作为帝国统治者的身份与当时的军事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左侧人物是彼得一世(彼得大帝),他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于1682-1725年在位,是俄罗斯近代化改革的关键推动者,通过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改革使俄罗斯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右侧人物是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她是彼得一世的妻子,于1725-1727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沙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画中人物是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她是俄罗斯帝国的女皇,于1741-1762年在位。她是彼得一世的女儿,在位期间延续了彼得一世的改革成果,同时推动了俄罗斯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这幅肖像画展现了她身着华贵礼服、佩戴皇权象征物的形象,体现了其作为女皇的权威与18世纪俄罗斯宫廷的奢华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琥珀屋无疑是叶卡捷琳娜宫里最耀眼的明珠,她是18世纪普鲁士兴建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琥珀屋1711年完工,面积约55平方米,琥珀总重至少6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中午我们在普京五十岁和六十岁生日时庆生的餐厅用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午饭后,参观圣彼得堡街道与斯莫尔尼宫、滴血大教堂、喀山大教堂、圣伊萨基耶夫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斯莫尔尼宫位于圣彼得堡市东北部涅瓦河转弯处。主体建筑建于1806-1808年,由意大利建筑师拉斯特列里设计,原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建造的贵族女子学院。20世纪60年代,在正门增建8根圆柱和7个拱形门廊,与相邻的拜占庭风格斯莫尔尼修道院构成斯莫尔尼建筑群。建筑风格为蓝白相间的三层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长300米,两侧翼展各40米,色彩体系与叶卡捷琳娜宫一脉相承,是巴洛克风格和拜占庭风格的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滴血大教堂又称基督复活教堂,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东正教教堂。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河堤遇刺身亡。1883年,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父皇,在遇刺地点开始修建这座教堂,1907年教堂主体建造完成。教堂以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为蓝本,采用了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拥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教堂高度约81米。其外观由金箔、宝石、彩釉瓷砖等多种材料拼贴而成,色彩艳丽,镶嵌图案复杂。教堂内部装饰有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这些马赛克由意大利产的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产的宝石精致加工而成,以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教堂也因此被誉为“马赛克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喀山大教堂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著名东正教教堂,位于涅瓦大街。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以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蓝本设计,1801年8月奠基,1811年9月竣工。因正门面向东方,侧面面临涅瓦大街不美观,便在北面竖立94根科尼斯式半圆型长柱长廊,使其成为典型的俄式教堂。教堂建筑平面图呈十字型,中间上方是圆筒型顶楼,顶楼之上是端正的圆顶,圆顶高70米。半圆型的柱廊由94根圆柱组成,面向大街,环抱广场,柱廊前面矗立着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纪念碑和俄国陆军元帅纪念碑。教堂正面的浮雕、北面柱廊上的雕刻、殿内装饰和油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内部明亮、轻快,以柱列分隔的长形主堂高大宽敞,中央穹顶辉煌华丽。因供奉喀山圣母像而得名,喀山圣母像被视为俄军守护神,传说在俄法战争中显灵助俄军获胜。1813年,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灵柩被安葬在教堂北侧祭坛,教堂内还存放着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胜利品,如军旗、钢盔等,使其成为“1812—1814年卫国战争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圣伊萨基耶夫大教堂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著名建筑,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教堂的前身是1710年由彼得一世奠基的同名木制小教堂。目前教堂高约102米,长111.3米,宽97.6米,圆顶外直径25.8米,内直径21.8米,可容纳1.4万人。教堂地基深达10米,四周各竖有16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每根石柱重114吨,是从30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教堂的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印记,同时兼具晚期古典主义特征。其穹顶由中央圆顶和四角的钟楼小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教堂内部没有采用柱子来支撑穹顶,而是运用了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在当时的建筑技术上具有开创性。教堂内外部装修极为考究,使用了有色大理石、孔雀石、青金石等名贵矿物进行装饰,仅黄金就用去400公斤,其中穹形外部镀金就耗费100公斤。教堂内有许多镀金的、青铜的和大理石雕塑,还有150幅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和宗教画,其中圆顶壁画《圣母在圣徒的陪伴下》面积达800平方米,由著名画家卡尔·布留洛夫等人创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十二月党人广场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岸,邻近海军司令部大楼。19世纪初,欧洲民主思潮蔓延至俄国,部分思想开放的年轻军官希望将俄国带向民主自由化道路,但遭到沙皇反对。1825年12月14日,趁尼古拉一世刚登基根基不稳,这些激进的自由党人率领三千名党人在当时的元老院广场发动政变,试图废除农奴制等,最终被沙皇派兵镇压,这批革命先驱者被称为“十二月党人”。1925年,为纪念此次起义,元老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大草坪,草坪中央竖立着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雕像。即“青铜骑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建于1766至1782年,高5米,重20吨,底座是一块重400吨的花岗石,是世界上纪念性雕塑艺术最完美的作品之一。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其上,目视前方,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十六天(9月27日)多云,16°/8°:乘坐涅瓦河游轮,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涅瓦大街。涅瓦河游轮是游览圣彼得堡的热门方式,能让游客从水上欣赏沿岸的众多著名景点和独特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俄罗斯帝国建造的帕拉达级巡洋舰的3号舰,因在十月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闻名于世。1897年5月23日该舰在圣彼得堡的新海军上将造船厂开工建造,1900年5月11日下水,1903年7月17日投入使用。舰长126米,宽16.8米,吃水6.4米,标准排水量6731吨,满载排水量6932吨。“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古罗马神话中是指司晨的女神。全舰配备八门152毫米火炮、二十四门75毫米卡内特炮、八门37毫米霍奇基斯单管炮、两门63.5毫米巴拉诺夫斯基登陆炮,还装备了3个鱼雷发射管和35枚球形拦河雷。该舰参加过俄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卫国战争。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成为革命者攻占冬宫的发令信号,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1948年起,停靠在永久锚地,1956年被改建为博物馆,现为彼得大帝中央海军博物馆分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涅瓦大街建于1710年,全长约4.5公里,宽25至60米,从涅瓦河畔的海军总部一直延伸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横贯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运河以及喷泉河。它是圣彼得堡市最古老的道路之一,最初是造船工业运送材料的必经通道,1776年以后发展成商业大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瓦西里岛的导航灯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晚餐后我们稍作歇息,19:10从圣彼得堡乘坐动车前往莫斯科,23:20到达,再次入住格林伍德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候车大厅里有一尊彼得大帝的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俄罗斯的动车车头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俄罗斯的动车似乎比我们更人性化,车厢内增设了一组开放式衣柜,便于乘客晾挂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动车的车身上显示,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十七天(9月28日)莫斯科,阵雨,9°/4°:乘坐东方航空公司班机回国,完成愉快旅程。经过此行,俄罗斯西部的莫斯科,西北部的圣彼得堡,西南部的沃罗涅日,中部的西伯利亚、伊尔库斯克、贝加尔湖,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就全部走过了。有趣的是,当我们9月29日傍晚顺利抵达长乐国际机场,准备打车时,惊喜的发现,今天是福州地铁滨海快线正式开通的日子,我们就这样坐上了清洁、快速、宽敞、安全的地铁回到了出发地,这应该是俄罗斯之旅给我们带来的好运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全篇结束·感谢阅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