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9年十月中旬,豳塬大地正是天高云淡的时节。碧蓝的天空铺着一望无际的白云,柔和的秋风拂过田野,卷起几分丰收后的清爽。玉米地、高粱地里,偶有社员弯腰寻觅着遗漏的粮食;农业社种下的油菜已长到碗口大,浓绿铺展成毯,小麦则一行行排得齐整,冒出寸许高的嫩芽——整个豳塬,正透着秋收后的从容与新生的绿意。</p><p class="ql-block"> 1979年十月十五日中午,李晓西看着妈妈田碧玉洗衣服时,不小心把衣服弄湿了。妈妈将衣服兜里的零钱掏出来,放在了井口边的柴火上晾晒,有一元一张的,还有两张5角、两张2角和一张一角的。随后,妈妈便忙着去做其他事了。</p><p class="ql-block"> 现年十二岁,小学四年级的李晓西,盯着那些零钱,心里琢磨着,妈妈会不会没留意这些钱呢?自己要是拿两角钱去买东西吃,妈妈应该不会发现吧,就算发现了,说不定也会以为是风吹走了。这么想着,他便从那几角零钱里偷偷抽了二角钱,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出去找伙伴了。</p><p class="ql-block"> 出了家门,他很快找到了邻居李小志、李鹏程和李浩宇,兴奋地说:“我刚从家里偷偷拿了两角钱,走,咱去供销社买点好吃的解解馋!”</p><p class="ql-block"> 几个孩子跑到供销社副食店,用这二角钱买了水果糖。那时的水果糖可算是稀罕物,二角钱能称三两,差不多有二十四个呢。李晓西把五颜六色的水果糖分给大家,每人三个。他们都有好几个月没吃过水果糖了,一个个吃得兴高采烈。</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你偷拿你妈妈的钱买吃的,回家看阿姨不打你屁股!”李浩宇有点担忧地说道。他知道田碧玉阿姨教育孩子十分严厉,心里不禁有些害怕。</p><p class="ql-block"> “我又不是从妈妈口袋里拿的,是从井边晾晒的地方拿的,这不算偷!”李晓西狡辩道。</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很快吃完了自己的糖,看着剩下的12颗水果糖,他想给弟弟李晓北留4颗,便把糖藏在了裤子后面的口袋里。接着,他又用手猜单双的方式,谁赢谁吃糖,把另外八颗糖也吃完了。吃完后,他们在街上逛了逛,直到天快黑了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一进家门,妈妈田碧玉就问道:“你干啥去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李晓西怯生生地回答:“刚才出去玩了,在街上耍了一会儿。”他看着妈妈不太好的脸色,就知道妈妈肯定是发现钱少了。</p><p class="ql-block"> “你是不是把井边的二角钱拿去了?”田碧玉直接问道。</p><p class="ql-block"> “我没看见过你的钱啊,你的钱放在哪里了?”李晓西还在嘴硬。</p><p class="ql-block"> “家里今天又没来陌生人,我放在井边的二角钱怎么就不见了?若不是你拿了,那是谁拿的?”田碧玉追问道。</p><p class="ql-block"> “说不定是邻家的孩子来了呢?今天风也挺大的。”李晓西继续狡辩。</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一直在家,就没见有孩子来,你还嘴硬?你过来,让我看看!”田碧玉说着,便把李晓西拉到身边。她早已断定是李晓西拿了钱,因为他嘴唇上还带着一股水果糖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田碧玉开始翻找李晓西的口袋,很快就在他裤子后面的口袋里发现了4颗水果糖。“水果糖哪里来的?”她问道。</p><p class="ql-block"> “是同学给的。”李晓西低下头,小声说道。</p><p class="ql-block"> “同学给的?那你还舍不得吃,留着准备干啥?”田碧玉语调提高了,严厉地问道。</p><p class="ql-block"> “我准备给小北吃。”李晓西回答。</p><p class="ql-block"> “你还有心给弟弟留着?赶紧说,是不是拿我的钱去买的?”田碧玉追问道。</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李晓西依旧小声嘟囔着。</p><p class="ql-block"> “我看你就是欠打!”田碧玉说着,拿起扫炕的扫帚,把儿子拉过来,压在自己膝盖下,对着他的屁股就打了起来。“你还撒谎,学会说谎了是吧?我让你不学好!”田碧玉越说越气,手上的扫帚也越打越起劲。</p><p class="ql-block"> “明天别去上学了,就留在家里,跟我去队上劳动。你现在小小年纪就偷东西,长大还不得去坐监狱?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逆子!”田碧玉一边打,一边怒喝道。</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李晓西疼得大哭,连忙求饶。</p><p class="ql-block"> “你长这么大,咱们李家和田家,可曾有谁拿过别人的东西?就算有金山银山,不是咱的,咱也不能拿。拿别人东西那是偷盗,是犯法的!”田碧玉气得不停地责骂。</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真的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李晓西哭着重复道。</p><p class="ql-block"> “这是行为思想的问题,我不打你,你就不长记性!”田碧玉说着,又狠狠地把扫帚打在了李晓西的屁股上,“你还心存侥幸,觉得能把责任推给别人,认为是风吹走了或者别人拿走了,这种思想要不得!自己做错了事,就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你还想蒙混过关?”</p><p class="ql-block"> “妈妈,你饶了我吧,我真的记住了,以后不敢了。”李晓西哭得满脸泪水,屁股上传来的剧痛让他难受极了。</p><p class="ql-block"> “我饶了你?饶了你你还会有下一次!我就是要把你打疼,让你牢牢记住这件事的后果!”田碧玉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很快,一个新的苕帚就被打散了,可田碧玉还没消气,她又找来一把新的苕帚,继续打儿子。李晓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地忍着疼痛,任由妈妈打骂。他心里清楚,若不是自己真的犯了错,以他现在的个子,偷偷跑起来,妈妈哪里追得上他。</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的屁股上不断传来“叭叭叭”的声响,李晓北在一旁吓得不敢吭声,他见过妈妈打哥哥,知道妈妈发起火来有多凶。</p><p class="ql-block"> 妈妈田碧玉足足打了大概40分钟,才终于停了手。此时,李晓西的屁股几乎全变成了青紫色。田碧玉打孩子向来只打屁股,她知道打其他部位容易打伤孩子,打屁股只是让孩子受些皮肉之苦,能让他长记性就行,毕竟古代犯人打板子也是打屁股,这也是一种教育人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晚上睡觉的时候,田碧玉不让李晓西上炕,说道:“你今晚就站着睡,好好反省反省!”但等妈妈睡着了,李晓西还是偷偷爬上了炕。他想躺着睡,可屁股太疼了,只能趴着,迷迷糊糊地刚睡着,一翻身就又被疼醒了,那钻心的疼痛让他难受不已。</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满心后悔,不停地责怪自己,真不该拿妈妈的钱。从小到大,他去谁家都没拿过别人的东西,不管值钱不值钱,他都没动过心思。他想起有个同学,曾偷了邻家的油饼吃,事情查清后,那同学的名声就坏了,大家都叫他小偷。自己今天虽然拿的是妈妈的钱,但要是拿了别人的钱,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想到这儿,他不禁后怕起来,心里想着,多亏妈妈打了自己,这顿打真是打得好啊。</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李晓西走路都不利索了。田碧玉看着儿子,心里有些后悔,觉得自己下手太重了。毕竟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哪有不心疼的呢?可当时一怒之下,她就没控制住自己。</p><p class="ql-block"> 吃早饭的时候,田碧玉专门把李晓西和李晓北叫到跟前,严肃地说:“你们长大了,可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偷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人要行得端、走得正,这样才会被人尊敬。要是偷偷摸摸,干些歪门邪道的事,别人会看不起你,甚至还会进监狱,后果严重得很!”</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昨天拿你的钱,要是换成别人的钱,我的名声就毁了。你打得对,我记住了。”李晓西诚恳地说道。</p><p class="ql-block"> “就算是有一块金子、一座金山,不是你的,你也不能拿,别想着占便宜,以为拿了别人不知道。”田碧玉继续教导着,“你们将来参加工作,自己劳动挣来的报酬、工资、奖金,那是你们应得的,就可以拿,而且要拿得正大光明。但如果别人想让你办事,给你送钱,那千万不能收,这叫受贿。你收了别人的钱,就得给别人办事,要是办不了,别人就会记恨你,还会告发你,让你身败名裂,这些后果你们都得想清楚。”</p><p class="ql-block"> “收礼收钱这么可怕啊。”李晓西感叹道。</p><p class="ql-block"> “是啊,我们经得多了,见过世面才知道人心难测,切莫把不义之财当宝贝。”田碧玉继续说着道。</p><p class="ql-block"> “你外公小时候就教育我,咱们做人,有智吃智,无智吃力。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大的事。”田碧玉语重心长地说。</p><p class="ql-block"> “我要向哥哥学习,考大学。”李晓西和李晓北连忙说道。</p><p class="ql-block"> “农民要想改变命运,考大学是一条好出路。”田碧玉接着说。</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又说:“妈妈,你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我还想当军人,保家卫国呢,要么就当警察,专门抓坏人。”</p><p class="ql-block"> “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想法,不错。”妈妈田碧玉笑了,她心里想着,孩子总会明白,妈妈这是爱他们,是在把他们往正路上引导啊,正所谓“树不修不成材,人不纠正不成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