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领读—《诗十二》

文文文老师的语文课堂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领读人张芮豪,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本篇运用时间顺序,向读者介绍自汉乐府开始终到宋朝结束的诗歌发展历程与变化,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封历史的画卷,共同领略中国诗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原文105页至106页一至五段),作者先以汉武帝时期汉乐府的起源以及曲调规律,引出本文内容,到了东汉时期,五言诗逐渐兴起,如古诗十九首,并不在于字面上用功夫,而是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这便是唐朝之前五言诗的标准,汉献帝时期,建安风骨开始兴起,以曹操,曹丕与曹植为首,沿用前朝的乐府旧题,改作新词。</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原文107页至108页六至八段),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开创了中国古代五言诗的新高峰,他将自己的情感与体会融入到诗句中,并且这些诗歌深受屈原楚辞的影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而晋代的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这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们也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将工笔的手法运用到诗句中,此处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原文,109页至114页九至十九段),南北朝南齐时期,诗歌的要求更加严苛,增加了许多对于平仄音韵的要求,到了唐代,以李白,杜甫为首的唐朝诗人兼容并蓄,给诗开辟了新境界,中国诗歌的发展在唐朝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峰,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期,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后来演变成南宋的三大诗家,形成独具特色的宋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末,作者总结上文对历朝历代诗歌演变过程的描写,同时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吸收与借鉴前朝诗歌的优点,也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体现中国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