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场风波的杀伤力,有时并不在于事实本身的分量,而在于回应时那微妙的姿态。西贝最近官网上的两个故事——小男孩抱大腿哭,老大爷送北京一套房——本意或是挽回形象,却意外地成了这场沟通败笔的注脚。它们非但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像一面对准自己的镜子,照出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那道日益扩大的信任鸿沟。这鸿沟,并非由预制菜或半预制菜的技术定义所划下,而是由一种稀缺的资源——“态度”——所冲刷而成。</p><p class="ql-block"> 从纯技术角度审视,西贝所使用的“冻2年的西兰花”或“18个月的海鲈鱼”,若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将其归入“半预制菜”范畴或许更为精准。这本身并非原罪。现代餐饮工业链中,合理合规地使用预加工食材,是规模化经营难以完全规避的现实之一。问题的核心,如同那位餐饮老板在视频中所尖锐指出的,并非碗中餐是否历经冰霜,而是企业面对质疑时,是否愿意端出一碗名叫“诚恳”的热汤。消费者要的,往往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零添加”或“全现场”,而是一个知情权被尊重后的心理慰藉。</p><p class="ql-block"> 然而,西贝的回应轨迹,却令人遗憾地滑向了另一种叙事。它似乎选择了一种近乎“委屈”的防御姿态,仿佛自己才是被无端指责的受害者。这种姿态,无形中将消费者置于对立面,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企业伦理:在情感的天平上,尤其是涉及大众日常消费的餐饮业,消费者的感知和情绪,其重量远超过冰冷的合规条文。纵使你有千般理由证明自身无错,但当信任的基石出现裂痕时,最先需要修补的,不是事实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连接。这种“被冤枉”的叙事,非但无法凝聚共识,反而加速了信任的流失,如同试图用油去浇灭火焰。</p><p class="ql-block"> 反观商业史上,不乏“态度”扭转局面的案例。昔年,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面对产品质疑时,那些时而诚恳甚至略带偏执的长篇回应,虽未必能解决所有技术问题,却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一批核心用户的理解。消费者,甚至是罗永浩在此次西贝事件中被引用的“初衷”,往往包含着一种朴素的期待:我希望我消费的品牌,是一个能沟通、有温度、敢于担当的“人”,而不是一台仅会复读规章条款的冰冷机器。这份期待的落空,比任何单一的产品瑕疵都更具破坏力。</p><p class="ql-block"> 西贝当前真正的困局,或许并非源于那条引发争议的网友发言,而是其应对危机时暴露出的“态度缺失”。它揭示了一些企业在规模扩张后,可能逐渐淡忘的初心:餐饮业的根本,不仅是将食物标准化地端上餐桌,更在于维系与食客之间那份微妙而珍贵的情感契约。这份契约,写在每一次坦诚的沟通里,写在每一次面对不足时的谦卑姿态中。</p><p class="ql-block"> 对于西贝而言,当下最有效的“止损”,或许并非创作更多煽情却易引发反感的“故事”,而是放下身段,进行一次真诚的、直面核心关切的沟通。一个诚恳的道歉,一份关于食材透明化的承诺,其力量远胜于任何试图转移视线的公关脚本。毕竟,在情感的经济学里,态度的重量,有时能撬动远比七十亿营收更为庞大的资产——那就是人心所向的信任资本。失去了它,再庞大的商业帝国,也难免根基动摇;赢得了它,即使风雨来袭,也总有机会重见晴空。(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