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领读——《“四书”第七》

文文文老师的语文课堂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熊若菲,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大家阅读《经典长谈》第七章——四书。</p><p class="ql-block"> 四书这一章开篇介绍了四书五经包括哪些书籍,然后介绍了四书的用途,也就是学习四书来科举考试,然后升官发财,接着梳理了四书的由来,四书的内容,并且引出了朱熹对四书的排序,与朱熹所著的著书同时解释了朱熹注四书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首先,第一阶段开头就介绍了五书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也就是第三段开始又加入了两个新人物,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他们认为,读这些书可以知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他们入手,不会出错。而朱子认为,《大学》是提纲挈领,由此能体会《论语》《孟子》礼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这里还介绍了小学里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大学里的道理,穷理、正心、修己、治人。</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介绍了,朱子对四书的排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因为他觉得四书正如一个人一般,有了提纲做骨,才能让《论语》《孟子》生肉,最后再有《中庸》形成思想,循序渐进,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一阶段又重点介绍了《论语》与《孟子》,将两书拿来对比,体现了时代不同思想,改变思想文化,随社会时代风气改变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阶段,写了朱子注四书,体现了朱子忠于学术,至死不休的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