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库存的意大利国鸟

行走的橡树

<p class="ql-block">  “人口普查”我们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但你听说过鸟类普查吗? 香港就有“鸟类普查”,不过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物种进行监测,跟踪了解它们的生活范围和种群数量等。我们最熟悉的麻雀被“普查”的对象之一,从2016年起,每年都18区同时调查统计麻雀数量,监测行为及生活环境等。</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香港观鸟协会公布了麻雀普查结果,说全港大约有20—25万只麻雀。看到这个新闻,我想起自己的库里存了不少麻雀。也应该开仓亮相一下。</p><p class="ql-block"> 又因为麻雀是意大利国鸟,借此为题,给麻雀提高下声望。</p> 放个小视频先。 <p class="ql-block">01、这张,我觉得最有意思。时间2021年5月,地点是海边一个关门闭户酒吧外面。我们知道那会儿酒吧关门,是因为“口罩”问题嘛。我给图片取名:能饮一杯无</p> 02、南方城市,三角梅比较多,这种花儿与麻雀的组合,相对容易获得。 03 04、这是2017年夏天,北京北海公园,那会还是轻便卡片机 05、2017年9月,第一次抓到雀仔叼着虫子。 06、2020年的冬天,在等棕背伯劳的空挡时间,蹲的这么可爱的带着迷离眼神儿的麻雀,也来一张。 07、这是麻雀贝贝,当时是“杀手鸟”棕背伯劳飞来的的同时,附近小鸟一哄而散,唯独它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给它取名:初生麻雀。 08、这个,应该也是贝贝。请注意,在这里它独一无二。<div>&nbsp; &nbsp; &nbsp; &nbsp;它的脸颊、眼睛周围以及背部都与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2019年冬拍于新西兰。</div> <p class="ql-block">  据说新西兰麻雀,其实不是本地鸟,它们是从欧洲引进的。只是麻雀的适应性很强,很快就在澳洲安顿下来并壮大种群。最近读“透过地理看历史”,上面介绍说,最早发现和首次抵达新西兰的欧洲人、荷兰航海家塔斯曼,是1642年到达的。是不是新西兰麻雀是从这时或这之后才到达澳洲的呢。</p><p class="ql-block"> 不过,新西兰麻雀的样子,的确很像我在网上看到的意大利麻雀。为什么不说欧洲尔单说意大利?因为麻雀在意大利被尊为国鸟。这也是另一个让人深思的地方,据说麻雀在意大利被尊为“国家象征”,也正是因为它数量巨大,分布甚广,而不是因为罕见。</p> 09、着小家伙正在练歌。 10、也是麻雀幼鸟,看它活力四射的样子。拍摄当天正好是六一节。 11、这只对草地里的积水十分好奇的小麻雀。当时我们很多人一起在拍摄很难见到的透翅天蛾,我转头看见它被不断上涨的水逼得连连后退,但始终是伸着脖子看水。我想,拥有好奇心大概就是年轻最重要得标志吧。 12、公园里的饮水龙头,池子里应该常有些余水。所以,这是很熟悉环境的驻地麻雀咯。 13、这张(和下面两张),图中的两个小家伙,可能是同胞。 14、它们同时飞到浇花儿的水龙头上,发出一连串的你进我退的动作,一秒钟拍了八张。挑三张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它们“对话”过程中姿态的变化。 15、不过,大概只有懂鸟语的宫冶长才有可能知道它们在交流些什么。 16、麻雀喜欢集群,三鸟为众。 17、看这个。如果你有空闲就种一棵树吧,春天看花、夏天看叶,秋天看果,冬天看鸟。 18、又是一群。拍摄于2021年1月,为了调侃下麻雀违法聚集。<div><br></div> 19、呵呵,麻雀也怕被罚滴 <p class="ql-block">20、常说物以稀为贵。拍鸟也是的,鸟依稀为奇。位数众多并我们“朝夕相处”的麻雀,注定不会成为影鸟人追逐的对象。这会儿,我不禁想,如果偶尔才能看到一只,认真看看它的羽毛,是不是也挺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21、现在贴这张 是2017年12月拍摄于北京天坛公园。当时我在追拍松鼠,瞬间扫到这么一张。配文:听说松鼠的尾巴很美,麻雀表示不服,决定pose一下。</p> <p class="ql-block">22、当时的松鼠照片找不着了,为了对比下麻雀尾巴,以香港松鼠冒名也登场亮相一下。其实香港松鼠与在北京看到的也不一样,这是后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