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27日的合水,秋意已浓,细雨如丝。肖嘴镇梅家寨子村梅永宁的老宅旁,却不见秋日的萧瑟,反倒挤满了撑着伞、裹着薄外套的人——这里是《聊以丹青慰桑梓,“梅”主题书画作品收藏展》的现场,筹办者便是村里走出去的合水县供销社退休干部梅永宁。</p><p class="ql-block"> 雨丝斜斜地落在临时搭建的展厅顶棚上,溅起细碎的声响,却盖不住人群里的交谈声。村口的红色拱门横幅被雨水润得愈发鲜亮,“聊以丹青慰桑梓”七个字,在雨雾中透着一股子亲切的温度。几个穿布鞋的老人正围着梅永宁说话,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两鬓虽已有些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攥着一卷刚展开的书画,耐心地给老人们讲着上面的梅花图。“这是十年前从西安一位老画家手里求来的,你看这枝干的力道,像不像咱村里老梅树的劲儿?”老人听着,不住地点头,眼里满是认可。</p><p class="ql-block"> 走进村道两旁,暖意瞬间裹住了周身。展墙上挂满了装裱整齐的作品,有的是斗方大小的“梅”字书法,有的是竖轴铺开的咏梅诗词,还有的是工笔细描的梅花图。雨水打湿了参观者的裤脚,却没人在意——有人踮着脚,凑在一幅行书“梅”字前,手指轻轻跟着笔画的走向移动;有年轻姑娘举着手机,对着一幅《寒梅图》细细拍摄,生怕错过花瓣上的每一笔晕染;还有几位文艺爱好者围着一幅咏梅诗联,轻声念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念完还不忘和身边人交流:“这字写得有风骨,配这句诗正好。”</p><p class="ql-block"> 在展道的中间,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子正拉着奶奶的手,指着一幅画里的梅花问:“奶奶,这花为什么冬天开呀?”奶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又看向身边的梅永宁。梅永宁见状,走过去蹲下身,指着画里的梅花说:“因为梅花不怕冷呀,就像咱村里人,不管天多冷、活儿多苦,都能好好过日子。”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凑得更近了些,小手指在画纸上轻轻点了点,仿佛想摸一摸那带着“劲儿”的花瓣。</p><p class="ql-block"> 我和梅永宁聊起办展的初衷,他说退休后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十年前偶然收藏了第一幅梅花图,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走了十几个城市,找了百余名书画家,慢慢攒下了这200多幅作品。“咱村离城里远,老少爷们儿平时少见这些书画,我就想把这些‘宝贝’带回来,让大家也沾沾文化的气儿,正好赶在国庆前,也算给家乡送份礼。”说话时,他的目光扫过参展的人群,眼神里满是欣慰。</p><p class="ql-block"> 雨渐渐小了些,展厅外的人却越来越多。有骑着电动车从邻村赶来的村民,车筐里还放着刚买的蔬菜;有县城里来的老师,带着学生一边看一边记笔记;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每看一幅作品都要停下来,和身边的老伙计聊上几句。一位姓张的老人告诉我,他活了七十多岁,还是第一次在村里看到这么多书画作品:“以前总听人说‘文化进乡村’,今天才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心里暖和。”有人还在对着作品细细品味,有人已经开始讨论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有这样的展览。我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明白“聊以丹青慰桑梓”这几个字的分量——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而是一位退休干部对家乡的深情,是文化走进乡村的温暖足迹,更是国庆前夕,送给乡亲们最珍贵的精神礼物。</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回头再次望了一眼展览,墙上的梅花图在雨中愈发鲜活,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平凡却有着坚韧的力量。这场雨中的“梅”展,不仅让梅家寨子村多了一份文化的雅致,更让“文化进乡村”的种子,在乡亲们的心里扎下了根。这场秋雨里的“梅”展,早已不止是一场展览。它是一位游子对家乡的深情回馈,是文化走进乡村的生动注脚,更是国庆前夕,送给梅家寨子村最温暖的礼物——就像那些在画里绽放的梅花,纵然经历风雨,却始终带着坚韧与芬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