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医梦:无影灯下,初为产科实习生 — 七七级医学生札记

MaRsDr.

<p class="ql-block"><b>岁月如梭,光阴似箭。1977年12月,我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走进了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的考场,并有幸成为山医七七级的一名医学生。那一年,全国570万考生竞逐27万个名额,而我,是其中幸运的一员。开学那天,我手握录取通知书,踏进山医校园,心中涌动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不仅是一场求学之旅,更是一代人命运转折的起点。</b></p> <p class="ql-block"><b>1981年9月,经过近三年扎实的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我们七七级四个班的同学告别了新建南路西校简陋的学生宿舍,迁入位于五一路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那座承载无数医学梦想的“红楼”,正式开启临床课程的学习。</b></p> <p class="ql-block"><b>红楼,是一座四层高的砖混建筑,矗立于医院中央,四周环绕着几栋灰砖瓦顶的老平房,那是当时的门诊部。红楼背面,是后来拔地而起的住院大楼。临床教学采取“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节奏紧凑、安排有序。课堂设在红楼二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由各科室资深教授亲自授课;我们的宿舍则设在三楼,由原病理科改造而成,虽陈设简朴,却因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与同窗学子,而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楼前那副双杠,成了我们课余锻炼、谈天说地的角落,也见证了青春岁月里医者仁心的萌芽。</b></p> <p class="ql-block"><b>彼时的山医二院,群星璀璨。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血液病科及劳动卫生职业病科,皆为国内翘楚。马景昆、包尚恕教授在骨科领域声名远播;包淑和、饶慧玲、杨燕生教授执掌妇产科,医术精湛、德高望重;史乃楷教授精研心血管疾病,冉家彦教授深耕血液病学……能亲聆这些医学泰斗的教诲,是我们七七级学子莫大的荣幸,亦是我们医学生涯最珍贵的启蒙。</b></p> <p class="ql-block"><b>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书本走向病床、从理论迈向实践的关键一步。初入病房,我们从最基础的护理做起:铺床叠被、打针输液、采血导尿,如同学徒般跟随护士长学习。随后,我们随带教老师进入门诊与病房,观摩诊疗全过程,系统学习“望、触、叩、听”四诊法,检查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用听诊器分辨肺部啰音与心脏杂音,辨识异常心电图与X光片,分析各项检验数据,并一丝不苟地书写完整病历。在住院部,我们每组负责管理三张病床,每日清晨提前查房、记录病情;老师上班后,我们随同查房,汇报观察与初步判断。随着经验积累,我们逐步进入外科、骨科、口腔科乃至妇产科,开始参与手术观摩,甚至尝试简单操作,真正迈入“医生”的角色。</b></p> <p class="ql-block"><b>为期六个月的轮转实习,内、外、妇、儿、眼、耳鼻喉、中医、口腔等科室轮番登场,如走马观花,却每一站都让我铭记于心。我至今难忘马景昆教授行云流水般的正骨手法,心胸外科团队在无影灯下修补二尖瓣狭窄的开胸手术,以及饶慧玲教授巧手修复产道-直肠瘘的精湛技艺。</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实习尾声,我们被随机分组进行专科强化训练。我与顺祥、新海两位男同学,以及一位女同学,被分至妇产科,由“三杨”之一的杨燕生老师亲自带教。白天出门诊,夜晚与住院医师一同值夜班,我们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妇产科医生肩上的千钧重担——那是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也是生死一线的紧张。</b></p> <p class="ql-block"><b>彼时的山医二院妇产科,在包淑和主任、饶慧玲副主任及“大杨、二杨、三杨”三位主治医师的带领下,以高水准的妇幼保健服务闻名三晋。来到妇产科我们只见到包教授的研究生小李子一位男性医生,科室几乎清一色为女性医生,被戏称为“娘子军连”。后来才知,科室已有多年未有男医生入职。据传,早年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徐教授因被患者误指“性骚扰”,百口莫辩,最终从红楼顶楼纵身跃下,以生命自证清白。自此,科室立下铁律:男医生为女性患者诊疗时,必须有女医生或护士在场。此后多年,妇产科鲜有男医生入职,几乎成为“女儿国”。</b></p> <p class="ql-block"><b>门诊最常遇到的就是早孕检查。对男生而言,有一个绕不开的尴尬话题,便是内诊——即需要通过触诊判断子宫的大小、位置以及孕周。每到这一刻,男生常会本能地退却,而女生则多半会被推上前线。患者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女医生进行操作。面对这种局面,杨燕生老师却坚定地鼓励我们:“这是妇产科医生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不要回避,更不要羞怯。”</b></p><p class="ql-block"><b>一次门诊中,我们接诊了一位不孕症患者。经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双子宫双阴道”——一种罕见的生殖道畸形,发病率约千分之一,常伴输卵管异位,需手术矫正后方有望受孕。杨老师借此为我们详细讲解胚胎发育异常的机制,让我们在病例中深化了对解剖与病理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b>住院部的夜班尤为紧张。分娩似乎总爱在深夜成群结队地到来。宫缩剧痛之下,孕妇情绪极易失控。一次,新海同学夜查待产室,竟被一位正在阵痛的产妇从背后猛击数拳,几乎晕厥。护士急喊:“你打医生干嘛?他又不是你老公!”所幸产妇顺利分娩,次日见到新海,满脸羞愧,坦言当时痛不欲生,误将医生当作丈夫发泄情绪。</b></p><p class="ql-block"><b>而最令我难忘的,是与顺祥一同担任杨燕生老师的助手,参与一台高龄产妇的剖宫产手术。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站上手术台,心情既紧张又激动。术前,我们在淋浴间彻底清洁身体,换上短袖手术内衣,戴好口罩与隔离帽。随后,在护士长指导下,用毛刷蘸碘伏仔细刷洗双手及前臂,再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双层乳胶手套。</b></p><p class="ql-block"><b>下午五点,手术准时开始。麻醉、备皮、消毒、开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剥离胎盘……一切井然有序。止血、缝合子宫、逐层关闭腹腔,手术进展顺利。然而,就在准备关腹之际,护士清点纱布时发现:十块止血纱布少了一块。</b></p><p class="ql-block"><b>手术室瞬间陷入凝重。众人屏息,四处搜寻未果。难道纱布遗留在腹腔?这将酿成严重医疗事故。杨老师却异常冷静,迅速回溯手术流程,想起中途曾有护士换班。经询问,已下班的护士回忆:她曾用一块纱布包裹装有羊肠线的安瓿瓶,用镊子敲碎瓶口取线后,随手将纱布丢入垃圾桶。真相揭晓,众人长舒一口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随后,杨老师亲自示范缝合技巧,将持针器递给顺祥,让他尝试缝合筋膜层,我则协助牵拉缝线。每一针打结、剪线,都需精准稳重。此时产妇开始出现疼痛反应,麻醉师催促加快速度。杨老师却沉稳如常,嘱护士局部注射普鲁卡因缓解疼痛,并鼓励我们:“别慌,按规范来,一针都不能马虎。”</b></p><p class="ql-block"><b>最终,我们一针一线,将产妇腹部切口缝合得整齐严密,敷上无菌纱布,手术圆满完成。</b></p><p class="ql-block"><b>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医生之责,不仅在于技艺之精,更在于心志之慎。毫厘之差,或可致千里之谬;一丝疏忽,便可能危及生命。医学之路,容不得半点轻慢。</b></p> <p class="ql-block"><b>四十年弹指一挥。昔日的红楼早已被现代化的医学大楼取代,山医二院也已发展为学科齐全、技术先进的三级甲等医院,并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座红楼所承载的精神——严谨、仁爱、求真、担当——始终铭刻于我们这一代山医人心中。</b></p><p class="ql-block"><b>回首来路,历尽千帆,归来虽非少年,初心未曾更改。作为从红楼走出的医者,我始终铭记师长教诲,在临床一线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无论身在何方,山医学子皆以赤子之心,传承“医者仁心”的薪火,以仁术济世,以大爱无疆。</b></p><p class="ql-block"><b>这,便是我们的红楼医梦——始于无影灯下,成长于岁月长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