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刘墉墓记

旺财冬至

<p class="ql-block">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一响起,李葆田饰演的清官形象便跃然心头。2025年9月11日,我与兄长从青岛返淄,特意绕路高密,赴一场与清代名臣刘墉的隔空之约。</p> <p class="ql-block">  刘墉墓原址在高密市注沟现代农业发展区柴沟镇白家庄村(此地历史上隶属诸城)北,寻到时,只见一条狭窄的土路旁,被庄稼包围着的青砖围出一方小院。东南隅的两个砖垛上,一白底黑字牌写着“刘墉墓原址”,旁侧则是文物责任人公示:市保单位,责任人鹿名,联系电话与监督电话清晰在列——这方沉睡的古迹,仍有现世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进入墓园,荒凉感扑面而来。杂草没踝,几株松柏等杂树未经修剪,枝叶肆意伸展,将青砖裸露的墓丘半掩。迎面一方黑色大理石碑,刻着“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墉墓”,落款是潍坊市人民政府2006年公布、高密市人民政府2021年立。</p> <p class="ql-block">  墓前另有一块灰质砂岩碑,字迹清晰,镌有“清封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谥文 刘墉之墓”,是刘寿农、刘振钵于2000年敬立的。</p><p class="ql-block"> 这墓是青砖券顶的“金顶子坟”,墓道高约1.8米,顶部覆着二合土,朴素得不像乾隆朝重臣之墓。史料说墓内并排安放着刘墉与发妻单氏的棺木,他在东,她在西。刚过中元节,墓前还留着些贡品残骸与燃尽的香灰,像是有人刚来过,替世人记着这位老宰相。</p> <p class="ql-block">  西侧另有一块碑,刻着“顯考刘公同封宪庭 妣刘氏彩霞太君”。忽然想起《宰相刘罗锅》里的“霞儿格格”,不知这“刘氏彩霞”,是否就是剧中人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正思忖间,一位白发老妪从墓旁走过,见我们是来拜谒的,便停下闲谈。她说,眼前这几块碑,是刘墉远房六世孙刘寿农立的。</p><p class="ql-block"> 老妪的话勾出一段往事:1958年,为扩大耕种面积,地方基层干部组织清墓运动,刘墉墓在未履行考古审批的情况下,被连夜挖掘。开棺时,人们发现刘墉遗骸身高约1.95米——哪是什么“罗锅”矮子?不过是老年骨骼变形罢了。随葬品更让人意外:玉佛、玉笏板、磁朝珠,加起来按当时物价折算才115元,连件金银器皿都没有。后来部分文物被卖到青岛古宝店,其余或毁或失,尸骨去向也成了谜。</p><p class="ql-block"> 我追问尸骨下落,老妪摇头说不清楚。后来咨询专家,才知有两种说法:一说挖掘后遭破坏,残骸被运往北京;另一说原方市乡党委书记范锡宝重建墓碑时,曾重新安葬,但官方并无明确记载。专家还提了一句,河北丰南将军庄村北,也有一座刘墉墓,是他与高祖母刘黄氏的合葬墓,1996年其五世后裔立了碑,想来是家族分支的安葬地。</p> <p class="ql-block">  离开墓园时,风卷着草叶掠过墓碑,仿佛在低声诉说。刘墉墓是荒了,青砖蒙尘,杂草丛生,但“背弯人不弓”的清官风骨,却像《清官谣》里那“定盘的星”,始终亮在老百姓心里。这或许就是清官的份量:无需奢华的墓茔,只要一生清廉,便永远被人记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09月26日于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