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嘉定孔庙大成殿</span></p><p class="ql-block"> 嘉定孔庙(“文宣王庙”)建成于八百年前,几乎和嘉定建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1月)的历史一样悠长,它是由首任知县高衍孙始创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春。据说自建成至今已不断修缮、增扩、重建达近百次。由于它“规制崇宏,甲于他邑”,素有“吴中第一”之称。它四周的围墙,人称"万仞宫墙"。</p><p class="ql-block"> 2023年至2024年,嘉定孔庙启动全面修缮,修缮了棂星门、大成门、名宦祠、土地祠、乡贤忠孝祠、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当湖书院、明伦堂等建筑单体,改善地面铺装等建筑环境,并进行改陈工作。2024年9月22日,805岁的嘉定孔庙重修之后正式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我于2024年11月22日,又一次走进了嘉定孔庙。这是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第五次踏进嘉定孔庙,遂了多年来想以“美篇”介绍嘉定孔庙主要建筑(不包括明伦堂、当湖书院等)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 说明:</b></p><p class="ql-block"><b> </b>1.大成殿东侧有明伦堂、碑廊和当湖书院等建筑另作介绍。</p><p class="ql-block"> 2.彩色照片系2024年11月拍摄、黑白照片系2016年6月拍摄、棕色照片系2018年12月拍摄</p><p class="ql-block"><b> 高 峰</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9月28日</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殿街”是孔庙门前的一条横街,也是嘉定保留较长的一条“弹硌路”。它西起南大街,东连汇龙潭公园。街上东有始建于南宋淳祐九年的“兴贤坊”(曾称宾兴坊、腾蛟坊、解元坊,明嘉靖三十一年改为兴贤坊),西有初建于元代至正十三年的“育才坊”(初建时名为儒林坊,明正德年间更名起凤坊,嘉靖初年改为会魁坊,明嘉靖三十年改称育才坊)。中间有建于明正德元年的四柱三楹的“仰高坊”(初名"应奎"坊,天启四年易名仰高坊,取义于《论语·子罕》"仰之弥高")。仰高坊的四根石柱高七米余、需两人合抱,造型十分精美古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大牌坊南侧沿汇龙潭北岸的石护栏望柱上端,共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狮子72只,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中的72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仰高坊"南侧有一对高达一米六,宽八十二厘米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原卢湾区自忠路重庆南路口原山东会馆移至此地。相传,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山东会馆建成后,唯缺石狮子,多方求之不得。后经几位会长不辞劳苦才从吴江县盛泽镇旧山东任城会馆把这对石狮移置沪上。人称这对石狮石质之佳,雕工之巧,驾乎于上海全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与仰高坊遥望相对。"棂星"即"天田星",后人称为"天镇星"、"文曲星"。因门形似窗棂,故而称为棂星门。棂星门楣上饰鱼龙石刻,意为读书人进入此门,如鱼化龙,都能鲤鱼跃龙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相传西周时,天子之学府称“辟雍”(也作璧雍);诸侯之学府称“泮宫”。学府的南面必须临水,但辟雍四面环水,形如璧玉;泮宫前只能是半圆形之水”。自古有学府前建水池振兴学业之说。泮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泮池是孔庙大成门前的半月形水池,又称半月池、泮水;池上的石雕栏杆的单拱石桥称“泮桥”,栏杆柱头饰莲花石蕾,桥两侧均有二石伸出,上雕螭首。后世只有中举之人,才有资格踏上泮桥。明清时期,州县考试的新进生员,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过泮池从棂星门进孔庙,在大成殿拜谒先师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在古代,只有巡视学校的最高长官或状元才能从中间桥(亦称“状元桥”)上行走,一般随行官员和秀才,只能从边桥行走,任何人不得僭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嘉定孔庙的泮池凿建于宋淳祐九年,也有说凿于元泰定元年。嘉定泮池桥的中桥桥面中间为青石浮雕祥龙穿云图案,桥栏望柱圆雕狮子。作为县级孔庙,嘉定孔庙的泮池和泮池桥,其规模之大,规格(三座桥)之高,全国罕见。(在上海市区,南市的文庙早年也建有半月形的泮池。但在文革后重修的文庙却填平了泮池。实属罕见。不知正在重修的上海文庙会修复泮池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泮池桥北堍,一棵近700岁的古柏(志书记载,种植于元至顺三年,原共有16棵)虽半枯萎,但仍有近半郁郁葱葱。作为嘉定孔庙唯一有非凡生命力的寿星,它见证了这座文庙数百年沧桑变幻,十分珍贵。现存一株苍劲虬曲的柏树年纪已有六百八十余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走过泮池桥为大成门。大成门面宽五间,三座朱漆大门与泮池桥、棂星门、仰高坊相对应,门当、户对、门钉及齐腰门槛,无不体现它的尊贵地位。七只石龟(学名赑屃bìxì)各自驮着两米多高的碑刻分列大成门左右,分别记载了元、明、清修理孔庙的重大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成门内中间是一条直通大成殿的石铺甬道,甬道两旁苍松翠柏簇拥。元至顺年间嘉定代理教授瞿元辅曾在孔庙庭园中种植了60棵柏树 史称“殿庭乔柏”。其中两株仰视似苍龙丹凤,人称“龙凤柏”,需众人方可合抱。据说在1974年夏季的一场台风中它们受伤严重,但枯而不倒,依然枝干旋绕,依稀可见当年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记得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游玩嘉定孔庙时,大成门正门是由一扇一米多高的木门封堵的,游人进出均走两旁的角门。同事老张曾为我在门内留有一张伏在矮门上外望的照片。可惜用作“南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风采展示”后,再也找不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跨进走进大成门,便见庄严雄伟的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前置石台,更显气势。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龙吻脊,筒瓦面,重檐飞翘、巍峨雄伟,梁架高昂,枋檩彩绘,檐下施斗拱,为典型的明代风格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成殿石台前,有九步台阶,古称御道或御路,人可拾级而上。台阶中间镶有花岗岩雕琢的丹陛。丹陛中间的深浮雕图案为龙戏珠,代表着至高无上。龙珠上方的浅浮雕图案镌刻了五只蝙蝠,中间蝙蝠口衔着盘长,寓意福分无垠。丹陛的下方刻有宝剑、如意、书、圆寿等六种吉祥物,寓意六六大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成殿内铺设了最高等级的“金砖”(资料说,每块金砖65×65厘米见方)。室内供奉身着帝王服饰的孔子像,上方悬挂四块清代四位皇帝为赞扬孔子的思想成就而题写的匾额——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嘉庆的"圣集大成"、光绪的"斯文在兹"。大殿内摆放有祭祀孔圣人时的编磬,编钟,古琴,笙萧等乐器。两边墙上满是描绘孔子授学以及孔子与弟子的故事。殿内还有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的塑像。殿内壁间嵌宋、元、明、清碑记10通,其中包括宋淳祐四年“嘉定县重修县学碑并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成殿前两侧的东、西"两庑"现今是上海和中国科举博物馆,分别介绍上海地区经过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7000多名秀才、500多名举人、192名进士——其中状元3名),和中国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及其影响。博物馆里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嘉定孔庙周围的雕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