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到“子轩”——取名趣谈

一赞一菩提

<p class="ql-block">  当金秋的风拂过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举国欢庆的锣鼓声里,总藏着许多无声的共鸣。有人从阅兵方阵的步伐里读见力量,有人在夜空绽放的烟花中看见璀璨,而我总爱从一个个普通的名字里,打捞属于中国的时代记忆——那些带着“国庆”“建国”“建华”烙印的称谓,何尝不是亿万国人最朴素的爱国宣言?</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约40万人使用“国庆”,其中1960-1969年出生的人数最多,达29万余人。 ‌</p><p class="ql-block">‌ “建国”就更多了,全国共有约96万人使用,主要集中在1960-1969年出生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弄堂里,若听见一声“国庆,回家吃饭喽”,或许会有两三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同时回头。张国庆可能是粮店老板的儿子,出生在10月1日的清晨;李国庆的父亲是工厂里的技术骨干,特意选这个名字纪念新中国的生日;就连家喻户晓的蔡国庆,那名字也像一枚小小的纪念章,刻着一代人对国家的赤诚。比“国庆”更普遍的是“建国”,王建国扛着锄头在田埂上走过,杨建国穿着工装在机床前忙碌,赵建国戴着红领巾在课堂上朗读,这些名字像一颗颗散落的种子,把“建设新中国”的心愿种进了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  后来,“建华”成了新的潮流。它不像“国庆”那样限定了日期,也不似“建国”那般厚重,却藏着同样的期许——“建设中华”的理想,不必等到特定的日子,也不分工人、农民、教师,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邻居家的姐姐叫刘建华,是街道办的文书;学校的数学老师叫陈建华,黑板上的解题步骤写得工工整整,说“要教好每一个孩子,才是真的建华”。直到八十年代末,巷子里出生的娃娃,名字里的“建”与“国”才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晓燕”“家豪”,可那些带着时代温度的老名字,依然在长辈的寒暄里、旧照片的落款处,诉说着曾经的热血与荣光。</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走在街上,听见的多是“紫萱”“雨瞳”“子轩”“宇童”这样的名字,像江南的烟雨,又似天边的星辰,温柔里藏着父母对孩子的细腻期许。有人说,现在给孩子取“建国”“国庆”会被笑话老套,可这与爱国无关,只是时代潮流的自然流转——就像爷爷的中山装与爸爸的牛仔裤,风格不同,却同样裹着对生活的热爱。我倒觉得,若是某天听见有人叫“李建国”,反而会眼前一亮:那不是老套,是一种温柔的回望,提醒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  其实,名字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代号。从“建国”“建军”“建党”里的家国大义,到“紫萱”“雨瞳”中的诗意温情,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就像今年国庆节,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与街边小店播放的流行歌曲,看似不同,却同样透着国泰民安的祥和——这大概就是名字里藏着的山河故事,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的家国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