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了知青情(随笔.5)

安琪大杨1983

<p class="ql-block"> 六、受益不忘上书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1985年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了《关于解决原下乡知青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闻讯的知青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因为我们在农村插队期间的“农龄”可以堂堂正正按规定转成工龄了!”(来源百度)作为曾经下放当知青的我当时听了这消息,自然高兴的认为,一是确认了“身份”既“下放也是农工”,是“工作”。二是意味着今后涨工资可与同龄人的工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不会低他们一等,是二等“公民”。三是得了实惠,虽然钱不多,但那是对我们上出下乡劳动的认可。而当时的劳动人事部为什么会下这个通知,确认“农龄”转“工龄”的呢?便不得而知了。这次参加常德知青联合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不仅了解了原委,还见到这位“甘冒风险的女知青英雄”萧芸。</p><p class="ql-block"> 九月十二日晚的晚会上,主持请受邀嘉宾上台讲中就有萧芸女士。她的身份是“中国知青卓越贡献者、著名青少年护航导师”。她虽身才矮小,脸上刻着那岁月留下的皱纹,声音也是那样的谦和,丝豪没有给从居功之傲的感觉。在台上发言仅几句简短致谢与祝贺的话,不到一分钟,只算是“亮了一个相”,十分的低调。而这时坐在我身边朋友悄悄给我介绍说,“就是她当年给省委、中央和胡耀邦写信,希望将知青的‘农龄’改革为‘工龄’。胡耀邦总书在阅读此信后,在信上批示,解决了我们这代人的身份问题,这也成了胡耀邦总书记任职六年时间所亲自解决的2000件实事中的之一。”我听后说,“了不起,为我们知青办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大好事。”朋友听了说,“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据说,她为了这事,先与爱人商量,为了不连累他和家人,与他假离婚,也准备坐牢。”听完这义无返顾的事迹,我对肖芸女士肃然起敬起来。我问,“她是哪里人?勇气可嘉。”朋友说,“是我们湖南湘潭人。”“哦,咱湖南湘潭的,不简单,巾帼英雄。”当天夜晚,主题是晚会,观看由我们这辈老知青演自己的节目,也就没多大上心。她台上的简单亮相,对我而言只不过是打了个“照面”,仅此而已。但晚会结束后,当我一人躺在床上静思时,有两件事挥之不去,一个是沅陵县的情景剧《知青岁月》,一个便是萧芸大姐的像貌总是浮现在眼前。当时看《知青岁月》剧时,我是含着热泪的,因为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我们这代人当年的真实生活。而萧芸大姐的事迹呢,则是我想要寻求了解的一个迷。她甘冒家庭破裂,自己坐牢的风险,也要为几千万知青人的身份确认发声,这是何等的勇气?睡不着了,好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打开手机,在百度里输进“萧芸”女士的名字,有关她的信息资料展现了出来。我读了起来: “萧芸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农校校长,母亲是教师。1965年,16岁的她主动报名上山下乡,先后在湘潭县姜畲镇茶场和老虎岩生产队务农14年。期间与当地村支书弟弟李开彦结婚生子,逐渐融入农村生活。1979年返城后,她发现知青的农村劳动年限未被计入工龄,影响福利待遇。1982年,她不顾个人风险,独自署名撰写《知青福音书》,呼吁将农龄转为工龄。信件几经辗转呈送中央,后于1988年中央365号文件正式采纳其建议,惠及全国知青。”百度还将萧芸女士的信原文公布,我摘一段,共同来分享她那带着感情又具有勇气的话。她写道: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出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被遗忘。但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不寻常的历史却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牺牲者,也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几千万知青在农村,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深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住房),荷助肩担(不与城同胞争饭碗),粮棉田里,我们曾曾洒下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是有积极作用的……令人費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动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定工资改革政策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换回祖国领导者传送的福音。此致,崇高的敬意。湖南部分老知青。1982年10月7日”</p><p class="ql-block"> 写这样信访呼吁信,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好在胡耀邦总书记看到了这封信并在信上批示,解决了“农龄”问题,使得几千万知青获得了与其他同龄工人们同样的身份,下放算“工龄”,成了同等的公民。想到这些,我心中与其他知青一样,对萧芸女士心存感激与崇敬。第二天的九月十三日在参观“二农场”时,经友朋介绍,荣幸地与这位巾帼英雄照了张留念的合影照。</p><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二O二五年九月十二、三日</p><p class="ql-block"> 本文写于二O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凌晨长沙至德堂</p> <p class="ql-block">  网络下载照片。</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西湖农场“农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网络百度下载萧芸女士当时上访信原件。</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二O二五年九月十三日下午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二O二五年九月十三日西洞庭农场博物馆前坪。左三为萧芸女士,左四为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