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它就像是北京生活的小血管一样,遍布在北京内城区。而对于来北京旅游的人,老北京胡同藏着的更是北京的文化底蕴。当你悠哉悠哉穿梭在古老的胡同中,便是在追寻老北京文化!</p> 南锣鼓巷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 千年历史留痕迹,万里芬芳墨客游。</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很古老的街道,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模样。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p><p class="ql-block">2008年,南锣鼓巷被澳大利亚21世纪创新国际评价中心评选为“全球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四大特色商业街区”。200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荐为亚洲必游25处旅游风情体验地之一。</p><p class="ql-block">2012年2月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南锣鼓巷,参观了前楼鼓苑胡同7号四合院宾馆。2014年,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夫妇参观南锣鼓巷时,先后参观了前楼鼓苑胡同7号四合院宾馆、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旧址、“创意无限”软陶艺术品商店。</p><p class="ql-block">南罗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值得一游。</p> 宫门口东西岔 <p class="ql-block">白塔寺所在的宫门口东西岔获评十大“北京最美街巷”。这里有老院落、百年老门扇、灰瓦青砖墙,沿街再吃一口热腾腾的肉饼,烟火气十足。如今,商业揉进了胡同儿里,白塔寺的烟火气,也带上了点小资文艺色彩,老与新两相映衬,有些逗趣。</p><p class="ql-block">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位于阜成门白塔寺西侧,分东岔和西岔,是第一批全国文保,围绕白塔寺所形成的居民社区,划归北京旧城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它附近的宫门口东西岔和东夹道等胡同儿,也成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p> 白塔寺 <p class="ql-block">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藏式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鲁迅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位于阜城门内大街,是主要承担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包括鲁迅博物馆馆区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p><p class="ql-block"> 现有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胡风、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遗存;有大量的鲁迅着、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大量中外版画名作及李可染、蒋兆和、吴冠中等的绘画作品。</p> 北京四合院 <p class="ql-block">北京四合院是位于中国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由于北京是四合院的发祥地,北京式四合院为各种变体中数量最多及最典型的一种,加上其于北京城内分布密度极高,因此人们提起四合院通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四合院现在已经和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时期的很多街道和建筑,其中就包括了四合院。因此可以说,四合院积淀了几百年来深厚的北京文化。从空中俯瞰北京城,可以看到一片灰瓦的房屋围着一个四方的院子。院子里绿葱葱的树木给灰色的房屋做点缀,也给四合院院里的人们提供了树荫。</p><p class="ql-block">昨天是夏天今天是冬天,咱也算过个一日四季了。</p> <p class="ql-block">住着老北京四合院,吃老北京早餐,北京就算咱故乡。</p> <p class="ql-block">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p><p class="ql-block">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胡同是了解北京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好形式。</p> <p class="ql-block">文编:Peter王</p><p class="ql-block">摄影:Peter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