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那些年的记忆 / 元宝 文</b></p><p class="ql-block"> 群聊里,李婆发出一张AI生成的图片:一位梳着两条大辫子的青年妇女,推着凤凰单车,车把上挂着一大块用稻草穿起的连皮猪肉,身后的小男孩抓着她的衣角,母子二人衣着光鲜,鞋袜整齐。这张充满时代感的画面,瞬间点燃了这群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老者的复杂记忆。</p><p class="ql-block"> 李婆首先感慨的是猪肉的稀缺。她回忆当年在知青场当炊事员,负责四十多人的伙食,每次到公社食品站购买配给猪肉,分量远不及图片中那般丰足。她笑称如今精湛的“刀花”技艺,正是当年练就的本事——为了让大家觉得肉多,十多天才能吃一次的猪肉必须切得薄如纸张。</p><p class="ql-block"> 金爷从图片摄影美学谈起,却不由自主回溯到肉票年代。七十年代县城居民每人每月仅有半斤肉票,每斤售价0.79元。普通家庭往往将这份珍贵配额留待年节使用,若遇亲戚坐月子或孩子病后需“补腹”,便不得不提前动用这份稀缺资源。</p><p class="ql-block"> 而阿光的目光却锐利如刀。他注意到图片中崭新的单档凤凰车、母子光鲜的衣着和整齐的鞋袜,尤其指出与过去真实相悖的细节:“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小屁孩哪有棉鞋棉袜穿,都是穿着塑料拖鞋过冬的”。在他眼中,这个怀旧场景,在当时只有某些权力部门人员,才可能拥有如此充足的肉票,购买如此大块的猪肉。</p><p class="ql-block"> 阿光的结论很清晰:这张AI生成的怀旧图片,透露着计划经济年代城镇居民的差别。当大多数孩子蹚着塑料拖鞋在寒冬中奔跑时,当普通家庭为半斤肉票精打细算时,也有人享受着单车、新衣和丰足的肉食。这画面是美好的,事实上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也是不平等的,提醒大家正视那些温情叙事下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2025.9.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