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的约定 一辈子的同窗

王雁丽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9月28日,对本溪一中的老三届人来说,从来都不是普通的日子。它像一枚精心收藏的老邮票,一面印着“一中老三届同学在行动”的温暖字样,另一面刻着“上山下乡57周年”的岁月痕迹,将两段滚烫的时光,牢牢粘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57年前的这一天,秋阳正好,微风带凉,我们这些穿着蓝布褂、绿军装、背着旧行囊的少年,从本溪一中的校门出发,乘上绿皮火车奔向了广阔的天地。那时的我们,不懂“岁月”二字的重量,只知道要把青春的汗水,洒在陌生却充满热血的土地上。如今再回想,那些一起铲地,一起挑粪,一起分享一个窝头的日子,早已成了刻在骨子里的羁绊——不是亲人,却比亲人更懂彼此眼底的那抹沧桑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今天, 57年后的这一天,我们不再是当年的青涩少年,却依然会准时赴这场约定,<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再次相聚,看着彼此的面容,眼角有了皱纹,两鬓添了霜花,但那份熟悉的感觉从未改变。</span>不用刻意寒暄,不用客套伪装,一见面,一句“老同学,你来了”,就把时光拉回了教室的课桌旁,拉回了田埂上的嬉笑间。聚会的酒杯里装的不只是酒,是57年的牵挂与惦念;紧握的双手间传递的不只是温度,是一起走过风雨的默契与珍重。上山下乡的岁月教会我们什么是担当,而这份同窗情,则让我们在往后的人生里,永远有一处可以安放青春、卸下疲惫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愿我们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下一个9.28,我们继续赴约,围坐在一起,把这一辈子的同学情,接着往下叙写。</p> <p class="ql-block">而这场跨越半世纪的纪念,最初的火种,是50周年时那六位同学一起点燃的。他们是张凤君、张路正、郑伟、于传家、董丽霞、庄秀清。记得那年,你们顶着老花镜翻箱倒柜找旧照片,拿着泛黄的通讯录打几十通电话,为了定一个兼顾各地同学的日子反复斟酌,预备会开了一次又一次,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50周年聚会时,六位发起这个纪念日的同学,如今,已有三位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故事,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向他们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