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年搞三线建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和当地的群众搞好关系。为此,助民劳动是必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成年人不仅参加了农忙时节的劳动,上面为了锻炼我们还为我们这些未成年人组织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下乡劳动。</p><p class="ql-block">我们打着背包翻过坐坐山墚,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高歌,拉练三个小时来到了一个叫做凤凰山大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分配在各个农户家里边吃饭,在一个较大的房屋里集体睡觉。</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劳动是按工分制。所谓工分制,就是以个人的劳动能力为依据,根据性别、年龄为每一个劳动力(社员)确定的一个工分标准,并按出勤天数记录的工分数,到年底再根据每个人的工分总数进行分配的劳动制度。那时,正常的劳动力一天一般计十个工分(十分,俗称一个工),年老体弱或者未成年的则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记八分五分的,“双抢”大忙临时参加劳动的中小学生也有记三分四分的、我们那时候每天的劳动也就是两个工分。</p> <p class="ql-block">每天早饭以后七八点钟的样子,生产队长“㘗㘗㘗”边吹哨子,边喊着“开工咯,开工咯!听到号令的社员纷纷扛上钉耙锄头洋锹等农具来到社场的仓库门口集中,听候队长布置当天的劳动任务。然后,根据任务一队人马悠悠荡荡开赴田间地头开始一天的劳动生产。中午一般都是各回各家吃饭午休,下午一两点钟照例上工,干到傍晚时分,队长一声令下“收工!”一天的劳动就算结束。</p> <p class="ql-block">每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生产队里的记工员总会捧着记工簿出现在田间地头,数着人头对着名字,一个不漏地把每个人的工分一一记上,临结束时还要大声对着田里正在劳动的社员问一声:“还有啦哥摸油记到?”意思是说还有谁没有记工公分?见无人应答当天的工分就算记完了。</p><p class="ql-block">几个工分儿的数量则是大家围在一起七嘴八舌来评议的。我的哥哥干活卖力,一般都会拿到五个工分儿,当时已经算是很了不起了。</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那个年代里,工分既是一个人的劳动报酬,更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础,可它却不能像工人那样无论风雨月月都有工资进账,家家生活都有保障。一户农家的生活条件如何,说到底还要看这个家庭一年到头能挣多少工分,年底能分多少“红”。到了年底,生产队里就会按照社员大会通过的年终收益分配方案,汇总队里的各种收入,先减去当年开支,提留公益金、公积金,以及下一年度生产所需投资,余额才能与全队社员的总工分分摊,并计算出每个工分的价值(即每个工分值多少钱)。那些年头里生产队里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也就值两角钱左右,最高也没有超过三角的,也就是说一个劳动力干了一天的农活,其收入不超过三角钱。</p><p class="ql-block">当年去凤凰山大队劳动,现在想起来这个大队的环境和收入还是算是比较好的一个。但是也是粮食不足,经常吃一些野豌豆之类的蔬菜糊糊。</p><p class="ql-block">这种野豌豆有一种的药效。它具有一定的化痰功效,能够稀释痰液,使其更易于咳出,进而减轻咳嗽症状,对于呼吸道有痰、咳嗽不止等常见的呼吸道病症表现可以起到辅助缓解作用。</p><p class="ql-block"> 当身体出现一些毒邪积聚,比如因热毒等引发的局部肿痛情况时,野豌豆可帮助解毒,促使肿毒消散,缓解肿痛的状况,在解毒消肿方面有一定的药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最近的考古发现,这里曾经有许多古代烧窑的遗址,附近凤凰山上还有一个金矿。</p> <p class="ql-block">我想,人生就像那条去乡下劳动的崎岖的山道,听说人的一生有七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18岁以前以为人生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上,所有的想象都是通往美好;可是当20多岁,活得足够久,周围的人一开始走下坡路,才知道有个词叫低谷。等再活得更久一点,三十年河东、河西,一个轮换,原来人还是会重新站起来,重新往上走;等活得再久一些,那些曾经在低谷的人,他们又重新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原来人生是一条起伏的波浪,我们活的久一点,看的长一点,就不会盲目自信和轻易绝望……</p> <p class="ql-block">现在想起来,用工分衡量劳动价值的年代里,生产队大呼隆大锅饭可能会影响了社员群众,特别是一些重活、脏活和技术性较强的活干得比较多的社员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参加这些劳动,让我们这些三线的孩子们留下了不少记忆,了解了一些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当地淳朴民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