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国,分别六十五年了,你一切都好吗?

蔡海康

<p class="ql-block">黄华国,分别六十五载了,你远在印度尼西亚,可曾听见我穿越千山万水的呼唤?今年9月3日,祖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天安门长安街上铁流滚滚,战旗猎猎,举世瞩目。就在此刻,你侨居国的总统不顾国内动荡,毅然飞抵北京共襄盛举——这不仅是国与国的握手,更是血脉与故土的深情重逢。近年来,祖国与印尼携手同行,“一带一路”结出硕果:2023年,由祖国主导建设的雅万高铁正式运营,从雅加达到万隆,三小时缩短至四十分钟,时空被重新定义。我深信,你定会为这份跨越海洋的联结而欣慰动容。如今微信、美篇通达全球,我在苏州写下这篇文字,愿它如一只纸鸢,乘着东风飘向你——愿我们在古稀之年再度相认,倾诉半生离绪,慰藉一世思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0年我们分别时,你留在我的初中毕业签名册上的墨迹与照片。那笔锋遒劲、气韵潇洒的硬笔字迹,全然不见少年的拘谨,反倒透出你远在异邦却根植故土的汉学风骨,仿佛南洋海风也吹不散的中华血脉。每一道笔画都像是一声低语,诉说着一个归侨少年对故国的眷恋与骄傲。</p> <p class="ql-block">这是你初中三年(1957–1960)同班同学的毕业合影。那一张张青涩的脸庞,是否还能唤起你记忆深处的笑语?可惜命运弄人,正当祖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又逢苏修逼债,你与肖碧峰等三位归侨同学提前返回印尼,终究未能站进这帧定格青春的集体照中。照片里少了你们的身影,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遗憾与时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与你签名并列的,还有时任苏州市第三中学校长王家桢先生的亲笔题字。他不仅是校长,也曾是我们化学课上的恩师,严谨治学,春风化雨。那一行行工整的字迹,不仅写在册页上,更刻进了我们这一代学子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吴进贤先生的题词亦留存于此,其书法苍劲隽永,墨香至今未散。他的笔墨早已不止于课堂,更镌刻于苏州诸多古典园林之中,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还有英语老师范佳士先生,身着长衫,须发斑白,风度翩翩,中英文书法皆独具一格,字里行间透出旧式文人的儒雅与风骨。</p> <p class="ql-block">这些承载着你青春印记的照片、留言,连同校长与老师们的墨宝,已在几年前由我悉数捐赠给苏州市教育博物馆,作为一段真实的历史永久珍藏。它们不再只是私人记忆,而成为时代洪流中一朵不灭的浪花。若你有朝一日重返故土,请一定回到你曾读书的苏州市第三中学走一走,再去人民路东侧醋库巷的苏州教育博物馆看一看——那里,有你少年时的笑颜与笔迹,静静等待故人归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颁发的捐赠证书,以及馆方领导与我合影的留影。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时光倒流,你我仍坐在教室窗边,阳光洒在课本上,风轻轻翻动纸页。</p> <p class="ql-block">苏州教育博物馆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柴园之内,园中有园,曲径通幽,古木参天,亭台错落。它不仅是一座馆舍,更是一方承载记忆与文脉的精神庭院。黄华国,若你归来,不妨在此驻足片刻——听一听江南的雨声,看一看旧日的墨痕,也许就能听见,我跨越六十五年光阴的那一声轻唤:你,一切都好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