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将创新教学理念转化为扎实的课堂实操能力,9月2 7日,一场以“融合创新教学指导与实操”为核心的专题培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银川市优秀语文教师、资深教研员杨燕老师主讲,旨在为参训教师们构建一条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完整学习路径,特别是聚焦于数字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范式。</p> <p class="ql-block"> 培训伊始,初中四组学员冯莹莹老师带来的热身活动迅速点燃了现场氛围,上午的议程在热烈的气氛中正式展开。</p> <p class="ql-block"> 第一环节,来自初中五个组的学员代表依次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分享,这些鲜活的案例成为了探讨数字化教学应用的绝佳样本。</p><p class="ql-block"> 第一组吴萍老师分享的《秋天的怀念》,借助数字化叙事工具,渲染文本的深沉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在共情中解读文本;第二组刘化单老师分享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则利用角色扮演微视频对话,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第三组孙晨茜老师《散步》的分享,通过家庭关系思维导图,突显出文本中的亲情与责任主题;第四组杨锦锦老师对写景散文《春》的解读,运用了类似“即梦”场景搭建平台,极大增强了语言的感知力与画面感;第五组张韶老师分享的《梦回繁华》则借用高清数字画卷,让学生直观感受《清明上河图》的历史风貌,将艺术鉴赏与语文学习无缝衔接。</p> <p class="ql-block"> 第二环节,杨燕老师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与指导。她首先对各组的探索精神与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可数字教学为课堂带来的新活力。杨老师强调在创新浪潮中坚守“语文味”的重要性。杨老师指出:“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的味道,我们要做‘真课堂’。” 她精辟地论述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AI可以写作,但不能创作。这个时代,它并不能把我们所裹挟,但可以被我们所赋能。” 这番话深刻揭示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核心价值——技术应是服务者而非主导者。</p> <p class="ql-block"> 培训的第三环节,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杨老师呈现了涵盖不同体裁的优秀课例分享,如古诗《雁门太守行》、《钱塘湖春行》的古诗人鉴赏策略,整本书阅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史”项目式学习设计,以及散文《灯笼》、《驿路梨花》等优质课的展示。这些课例如同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老师们看到数字教学在诗词品析、名著解读、散文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切实感受到了技术如何让每节课教学目标变得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 上午培训在语文四组杨富华老师的精辟总结中圆满落下帷幕。杨老师指出,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学习,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探索,让技术赋能下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 午后阳光正好,求知热情不减。下午培训进入了第一个核心环节——分组模课。各小组围绕上午展示的五节优秀课例,进行了热火朝天的模拟授课与研讨。组员们全情投入,思维碰撞,在合作中将上午所听、所学的创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模拟实践,现场充满了认真而积极的研学氛围。</p> <p class="ql-block"> 经过紧凑而高效的小组研磨,培训进入了第二环节——五节课的再次分享。此次分享相较于上午,更多了一份经过集体智慧打磨后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接着,学员们再次有幸聆听到杨燕老师的高位点评。随后,杨燕老师就中考文言文如何高效复习和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分享了系统而实用的经验与方法,</p> <p class="ql-block"> 培训最后,初中语文四组杨富华老师为全天活动作总结,杨老师指出,本次培训如同一场及时雨,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理念与方法,更激发了每位教师对创新教学深度探索的动力。他鼓励大家将所学所悟带回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创新,共同致力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以“融合创新”为核心,通过理论引领、案例观摩与实操研磨,为教师们如何用数字技术赋能语文课堂、守住语文本真指明了实践路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