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行记(3)爱沙尼亚+芬兰篇

鸳鸯马

巡游波罗的海 7月1日下午,北欧旅行团来到斯德哥尔摩东面的瓦尔塔港,登上皇后号游轮,将跨越波罗的海前往爱沙尼亚。 皇后号(也被翻译为“海女王号”)是隶属诗丽雅轮船公司的客货混装游轮,每天按固定航线横渡波罗的海,往返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与爱沙尼亚塔林两座旅游城市之间。<div>李一民、刘卫快乐在皇后号顶层甲板留影。</div> <div>这艘6万吨级的轮船共有‌12层甲板‌,采用分层式设计,7层甲板区域包含超市、酒吧、咖啡厅、餐厅及舞台等公共设施,8-12层为居住区域,部分楼层设有健身房、游泳池、博彩场等休闲设施。</div> 17点30分轮船按时启航,缓缓驶离瓦尔塔港。团友们放置行李后来到顶层甲板浏览海景,梁云芝、程克坚伉俪在甲板上合影。 波罗的海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丹麦诸岛之间。<div>徐建蓉、龚学敏、刘卫三位同学在顶层甲板合影。</div> 波罗的海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贮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波罗的海是地球上含盐度最低的海)。<div>郭光华女士在顶层甲板留影。</div>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div>王葆新、李宜男伉俪在顶层甲板合影。</div> 除此之外,波罗的海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div>刘卫女士在顶层甲板留影。</div>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看作波罗的海的一部分。<div>肖林女士与一位身着制服的美女船员合影。</div> 波罗的海水深一般为70–100米,平均深度为55米,最深处哥特兰沟深459米。<br>戴廓、龚学敏伉俪在顶层甲板观赏风景。 距离海岸较近的海面上点缀着一些面积不等的岛屿,大部分岛屿都覆盖着茂密的植被。 傍晚时分,波罗的海日落画卷徐徐展开,启犹如一位佳人缓缓揭开面纱,露出令人陶醉的美颜。 在那宽广无垠的海洋之上,夕阳在晚霞的陪伴下逐渐西沉,在天边描上了金色的彩绘。<div>李宜男等四位女士与游轮上四位年轻女孩合影,记录美好的瞬间。</div> 夕阳金黄色的光线洒落在碧蓝的海面上,演绎着一场空前绝后的视觉盛宴。<div>梁云芝女士在船头观赏日落。</div> 波罗的海落日,犹如一颗硕大的红宝石缓缓滑落,把天边染成一片金红色,让人陶醉在无尽的美轮美奂中。 <div>程克坚先生在顶层甲板留影,天上的云彩在暮色中像鱼鳞般闪闪发光,如诗如画。</div> 夕阳即将入海,海面被染上了一层金红。 在波罗的海看日落,感受着海风轻拂着脸庞,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让人陶醉。 波罗的海,是一片充满魅力和神秘的海洋,落日余晖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天边漂浮着金色的晚霞。<div>刘卫女士在游轮船舷旁留影。</div> 波罗的海的日落是那么的静谧和壮美,让人不由自主地开始遐想。<div>徐建蓉女士在船舷旁留影。</div> 天空开始变幻出各种颜色,从橙红到深紫,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让人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中。<div>华学平女士在船舷旁留影。</div> 太阳慢慢地消失在海的那一端,留下的只有金色的余晖,如同一个温暖怀抱拥抱着整个世界。 太阳和晚霞消失在海的那一端,留下的只有金色的余晖,和一个宁静的世界。<div>梁云芝等三位女士与游轮服务生在顶层甲板合影。</div> 今天是徐建蓉女士的生日,领队赵伟先生为她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一盒精美的巧克力。<div>李景华等六位女团友在餐厅门口与寿星合影。</div> 在餐厅就餐时,几位团友举杯同祝徐建蓉女士生日快乐。 戴廓、龚学敏伉俪举杯相互祝愿白头偕老。 夜幕降临,游轮上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开始了。如果兴趣爱好广泛,等待你的很可能是一个不眠之夜。 7月2日上午10点20分,“皇后号”航行17个小时后抵达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停泊在“奥林匹亚”码头。<div><br></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乘坐"皇后号“游轮从斯德哥尔摩前往爱沙尼亚塔林的片段。 目的地国家简介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共和国】,简称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国土面积45339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254个,首都为塔林。</p><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爱沙尼亚人口137.47万,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沙俄和苏联占领统治。</p><p class="ql-block">1991年8月20日,爱脱离前苏联,宣布恢复独立。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5月1日加入欧盟。</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境内地势低平,间有低矮的丘陵。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寒冷多雪。多河流和湖泊。</p> 中世纪古城——塔林 {塔林},爱沙尼亚首都、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div>塔林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div><div>塔林老城(又名塔林历史中心)其起源可追溯至13世纪条顿骑士团在此建造的城堡,后发展成为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贸易中心 。</div><div>塔林老城以其完整保存的中世纪城市结构和融合封建城堡与商业中心的城镇规划特征于1997年作为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div><div>照片中是塔林老城入口“维鲁门”。</div> 维鲁门是塔林老城的代表性城门。<br>维鲁门由两座相互呼应的圆塔楼组成,是塔林老城的重要入口之一,也是塔林历史与建筑文化的标志性符号。<div>华学芳女士在维鲁门前留影。</div> 维鲁门两座红色的圆锥顶与灰色城墙形成鲜明对比,是中世纪建筑的标志性符号。<div>旅行团全体团友在维鲁门前合影留念。</div> 维鲁门曾作为城市防御墙的一部分,建于14世纪的双石塔结构体现了汉萨同盟时期的军事防御特色。<div>戴廓女士在维鲁门前留影。</div> 维鲁门塔楼高耸挺拔,与周围哥特式建筑群共同构成中世纪风貌。<div>刘卫女士在维鲁门前留影。</div>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维鲁门是游客体验塔林历史的起点。<div>李景华、张玉民伉俪在维鲁门前合影。</div> 维鲁门两座圆形塔楼高约15米,是中世纪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iv>照片为维鲁门侧视图。</div> 塔林老城全天开放,游客可在此感受古老建筑与现代商业融合的氛围,周边有麦当劳、花店、纪念品店等商铺,适合拍照留念。<div>冯晓青、柴毅龙伉俪在塔林老城一家花店前与两位欧美游客愉快的合影。</div> 拉科雅广场是塔林老城区的中心广场,广场因附近的市政大楼——波罗的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古老的市政厅得名,它是北欧唯一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市政广场。<div>B组8位团友在拉科雅广场合影。</div> 作为塔林老城最热闹的地段,这里经常举办庆典、音乐会等极具感染力活动。广场周边是公共交通枢纽,多条公交线路始发于此。<div>李宜男、王葆新伉俪在拉科雅广场合影。</div> 拉科雅广场地面以鹅卵石铺就,周围环绕着色彩缤纷的建筑,广场中心矗立着标志性建筑——八面棱体塔楼(市政大楼)。<div>拉科雅广场中的喷泉据说是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灵感来源地。<br><div>梁云芝、程克坚伉俪在拉科雅广场留影。</div></div> 拉科雅广场中心矗立着标志性建筑——市政大楼。<div>塔林市政大楼建于14世纪早期,高64米,其八棱石质塔楼顶端矗立着老托马斯守护神的雕像,这是塔林城的象征。</div> 建筑顶部设有伊斯兰清真寺风格的细长尖顶,其设计依据德裔探险家绘制的蓝本,顶端立有持剑武士风标老托马斯,该形象被视为塔林古镇的守护象征。<br>李一民、刘卫伉俪在拉科雅广场合影。 爱沙尼亚塔林市政大楼是北欧现存唯一的哥德式建筑,始建于1371年,1402-1404年因为接待用途进行重建。<div>张玉民、李景华伉俪在市政大楼前合影。</div> 市政大楼一层由九道拱门组成,门内的长廊是中世纪商人货物成交处。 1241年,汉堡和吕贝克组成商人集团汉萨同盟,维持地方治安,保障德裔商人利益;他们配合了条顿骑士的刀剑,势力直伸至波罗的海东部,塔林也成了德裔城市雷瓦尔了。<br>刘卫等5位女士在市政大楼前留影。 1970年以前,塔林市政府一直在这座大楼内办公,现已改为面向游客开放。<div>塔林市政大楼侧视图。</div> 仿古造型的马车拉着游客穿过拉科雅广场途经市政大楼进入古老的街道。 徐建蓉等9位女士在塔林市政大楼小恬。 沿着城墙旁的石板路,旅行团步入塔林老城游览。<div>李一民先生从古城墙下走过。</div> 塔林老城是爱沙尼亚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虽然历史上多次被战乱摧毁,但仍保留了大量中世纪建筑风格。<div>程克坚先生手握自拍杆在塔林老城内寻找美景。</div> 圣凯瑟琳通道是塔林老城区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中世纪建筑风貌和手工艺文化闻名。<div>李娅娣女士在圣凯瑟琳通道留影。</div> 沿着这道全长约200米的街道可直达圣凯瑟琳教堂。<div>街道两侧随处可见‌石砌墙面‌、‌用于支撑建筑和通道的拱形结构‌,路面为‌石板铺就‌。<div>王葆新先生在观赏老城区建筑风格。</div></div> 交叉路口竖立着一个呈现中世纪风格的木雕装饰‌,这个身着绿衣、脚蹬红色长靴的木雕兼具历史场景还原与现代文旅互动功能。<br>图片中标识明确指向塔林老城的‌老集市广场‌——这里是中世纪商业与社交的核心区域,保留着行会建筑、历史街道等遗迹,是塔林“中世纪风貌”最集中的展示地之一。<br>这座木雕艺人标识牌还原了中世纪时期“行吟诗人”、“街头艺人”形象,是老城“活态历史”的具象化表达。<br>‌木雕下方“今日有音乐家表演”字样的招牌,说明此处是‌现代文旅活动的载体‌——通过“中世纪艺人”主题,吸引游客参与音乐表演、互动体验,让历史场景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br> ‌圣凯瑟琳通道沿路有艺术工作室,可现场观看工匠进行玻璃艺术品吹制、织布、陶器制作等传统工艺演示,游客还可购买独特的手工艺品作纪念。 ‌<br>‌刘卫女士行走在圣凯瑟琳通道。 构成圣凯瑟琳通道的建筑历史悠久,色彩绚丽,层次高低错落有致,被称为“塔林最美小巷”。 <p class="ql-block">这是塔林老城中一幢极具代表性的彩色木屋‌,完美诠释了中世纪北欧城镇的建筑风格与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房屋主体以‌浅红色‌为主色调,搭配‌橙色瓦片屋顶‌,色彩明快且富有层次感;墙面装饰有‌白色窗框‌,窗户造型规整,尽显中世纪建筑的简洁美感。</p><p class="ql-block">郭光华等三位女士在塔林“最美小巷”中最具特色的咖啡屋前合影。</p> 色彩斑斓的木质建筑、哥特式尖塔、鹅卵石街道,是组成塔林老城区格调的标志性元素,画面中最引人瞩目的建筑是圣奥拉夫教堂。 这些中世纪建筑与街道布局,是汉萨同盟时期贸易与防御体系共存的见证,也让塔林成为“中世纪童话世界的完美保存地”。<div>肖林女士在塔林老城留影。</div> 塔林老城每条小巷,都铺着古朴的石板;房屋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既保留了中古世纪的沧桑韵味,又融入了北欧的清新与纯真。<br>李娅娣女士在塔林老城留影。 华学平女士在塔林老城一间药房前留影,她身后墙壁上的蛇杖造型是爱沙尼亚医药行业的传统标识,蛇杖下有“Apteeek”‌(爱沙尼亚语中“药房”的含意)与 ‌“1422”‌几个阿拉伯数字,代表药房开业的历史年代。 塔林老城是爱沙尼亚的文化名片,充满历史与艺术气息。<div>“坐着的牛”雕塑,以拟人化、趣味化的造型呈现,既体现了当地对艺术创意的包容,也通过独特的视觉符号成为游客记忆老城的标志性元素之一。</div><div>王惠玲女士与“坐着的牛”雕塑合影。</div> 塔林老城彰显着中世纪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是来自世界各地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div>戴廓、龚学敏伉俪在塔林老城合影。</div> 李景华女士在老城内一幢具有白色外墙、拱形窗户、红色坡屋顶和绿色洋葱头的商用建筑前留影。 塔林圣奥拉夫教堂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现存的重要历史宗教建筑,也是波罗的海区域航海史上的标志性路标。 圣奥拉夫教堂创建于12世纪,是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之一。<div>14世纪经历大规模改建后形成‌哥特式风格‌,历史上尖塔最高时曾达159米,长期作为波罗的海航海的导航路标。</div><div>刘卫女士在圣奥拉夫教堂钟楼下留影。</div> 张玉民先生坐在塔林老城墙下小恬。<br>塔林老城墙环绕塔林老城,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防御工事之一,至今依旧保留着完整的城墙‌,部分塔楼对公众开放并串联成游览路线‌。 厚重的石砌城墙‌构成坚固的堡垒,斑驳质感与拱形结构,承载着中世纪防御工事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塔林作为波罗的海贸易重镇的沧桑岁月。<div>李素岚等四位女士漫步在塔林老城墙下。</div> 老城墙是塔林的标志性历史遗迹,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墙之一。<div>杨云芬女士在塔林老城墙上留影。</div> 城墙始建于1265年,14~16世纪逐步完善,最长时期曾长达2.4公里,高14-16米,厚3米,曾拥有46座塔楼和6座城门。<div>李景华女士在塔林老城墙留影。</div> 塔林目前现存城墙1900米,塔楼26座,与城墙相连的红色屋顶是老城的核心景观。<div>肖林女士在塔林老城墙上留影。</div> 老城墙将塔林分隔为双城结构‌,上城为贵族与宗教中心,下城为平民聚居区,形成“庄严与鲜活”的独特风貌。 ‌<br>李素岚女士在塔林老城墙上观赏风景。 老城墙上的塔楼兼具瞭望和防御功能,诸如:努纳、萨乌纳和库尔德亚拉塔楼群曾作为护城卫兵的防御据点。<div>徐建蓉女士在塔林老城墙上留影。</div> <div>如今老城墙部分区域开放参观,游客可登上其中几座塔楼了解中世纪防御机制,部分塔楼譬如“少女塔”塔楼还设有咖啡馆及观景台。<br></div> 登上“少女塔”,可俯瞰老城红色屋顶与晨雾交织的景观。 ‌<div>李一民先生在塔林老城墙观景台留影。</div> 站在塔林老城墙观景台上眺望,眼前是一幅中世纪童话与现代生活交织的画卷,这是爱沙尼亚最经典的景观,让人赞不绝口。 塔林老城内密集的橙红色屋顶群‌如波浪般起伏,这些汉萨风格建筑在阳光下呈现温暖的橙红色调,与远处波罗的海的湛蓝形成鲜明对比‌。<div>程克坚先生在塔林老城墙观景台留影。</div> 圣奥拉夫教堂的哥特式尖顶,圣尼古拉斯教堂的洋葱顶等标志性建筑在成片的红色屋顶中犹如鹤立鸡群,构成独特的天际线‌。<div>刘卫女士在塔林老城墙观景台留影。</div> 圣奥拉夫教堂历经多次雷击与火灾损毁,苏联时期曾被改造为克格勃监视点与广播发射塔。<div>尖塔现存高度为123米,仍保持世界最高教堂之一的地位,现由浸信会使用并开放游客登顶观景。</div> 在塔林老城墙上能够清晰的察看到上城(托姆比亚山)的庄严城堡与下城的彩色木屋形成空间层次,体现中世纪社会结构‌。<div>华学平女士在塔林老城墙观景台留影。</div> <div>照片中是塔林上城区(托姆比亚山)一隅。<br></div> 郭光华等三位女士怡然自得地坐在塔林游览区一架秋千上合影,她们身后高耸的尖塔是圣奥拉夫教堂钟楼。 塔林街道上悬挂着数面旗帜,‌近处最醒目的红色旗帜是塔林市的市旗‌。 塔林是一座艺术之城,老城中有很多民间艺术家在展示各自的艺术绝活。<div>有位画家在老城墙下作画,刘卫女士坐在画布前跃跃欲试。</div> 三个女孩在塔林老城内合奏大提琴,婉转悠扬的琴声似乎在叙述岁月的沧桑。 圣尼古拉斯教堂西侧的处女塔广场四周,伫立着数座“无脸僧侣”雕塑,这些雕塑以双手合十或提灯前行的姿势呈现,它们要么没有面部,头部仅有一个空洞,要么面部完全被遮挡。<div>无脸僧侣雕塑造型独特且带有神秘感。它们与塔林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无声诉说远久的宗教或历史事件。</div><div>郭光华女士在一座无脸雕塑前留影,她的双手平伸,模仿雕塑的肢体语言。</div> 梁云芝女士留影的这道木门是塔林老城‌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div>对开双扇‌设计的木门呈深棕色,木质纹理自然且富有岁月质感。门扇被细密的木框分割为多个方形区域,每个区域都嵌入了‌金属浮雕装饰‌,形成“木框+金属雕花”的复合视觉层次,既强化了结构稳定性,又让装饰更具立体感。</div><div>浮雕线条流畅、层次细腻,从卷草的卷曲形态到徽章的盾牌轮廓,都展现出中世纪工匠的精湛技艺,每一处雕花都仿佛在诉说历史故事。</div> 处女塔是塔林老城墙的一座塔楼,曾抵御过多次外敌进攻,包括俄国沙皇“恐怖的伊凡”的袭击,其坚固结构至今仍可见证。<br>‌这座塔楼因历史上用于关押妓女而得名,反映了中世纪社会对特定群体的惩戒方式。<div>此塔楼现在作为防御博物馆开放,展示塔林的中世纪防御历史,包括武器、盔甲等展品。</div><div>郭光华女士在防御博物馆前留影。</div> 沃尔德玛·潘索(1907-1977)是爱沙尼亚戏剧学院的创始人和首任院长。<div>沃尔德玛·潘索致力于推动戏剧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改革,创立了塔林戏剧学校(后发展为综合性的戏剧学院),为爱沙尼亚培养了数代戏剧人才,去世后被尊为爱沙尼亚"戏剧之父”。 ‌<br>在塔林老城图姆库利街4号,镶嵌着由雅克·索恩斯于1979年创作的沃尔德玛·潘索的半身浮雕,它是塔林重要的艺术地标之一。</div>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由圣彼得堡建筑师米哈伊尔·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设计,采用‌俄罗斯复兴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俄罗斯传统东正教教堂的穹顶、十字架等元素,外观以红砖与白色装饰为主,搭配深色洋葱头穹顶,视觉辨识度极高。<br>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建于1894至1900年,正值俄罗斯帝国统治爱沙尼亚时期,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强化影响力的象征性建筑。<div>郭光华、李娅娣、梁云芝三位女士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前合影。</div> 作为塔林‌最大且最高的圆顶东正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塔林老城多元建筑景观的一部分。<div>它坐落在托姆比亚山丘顶部,充满历史韵味,是老城区标志性景观之一。</div><div>肖林女士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前留影。</div> <div>塔林老城墙附近有处名为“丹麦国王花园”的景点。</div><div>在爱沙尼亚出现“丹麦国王花园”这样的名称,与丹麦历史上对塔林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br>塔林曾受丹麦统治127年,这座花园是纪念这段历史的场所,而花园外这块标识中的元素(红底白十字盾形纹章、骑士头盔、剑),是当地历史记忆的视觉载体;石墙旁的铁艺构件(如门环、装饰性铁架)也透露出中世纪建筑风格的痕迹,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感”。<br>丹麦国王花园是游客了解塔林历史文化、拍照打卡的地点之一。<br>李娅娣女士在丹麦国王花园标识旁留影。</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在爱沙尼亚塔林游览的片段。<div>游览完毕,旅行团从塔林乘船渡过芬兰湾‌,晚上在赫尔辛基入住“摇摆之家”酒店。</div> 目的地国家简介 <p class="ql-block">【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总面积3380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00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属温带海洋性气候。</p><p class="ql-block">截至2025年4月,芬兰总人口为564.2万人,主要民族为芬兰族。芬兰族约占84.9%,瑞典族人约占5.1%,其余为萨米族人等。芬兰语和瑞典语均为官方语言。63.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p><p class="ql-block">芬兰自二战后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加入欧元区,是北欧唯一的欧元区成员国;2023年,芬兰国内生产总值为2776亿欧元。</p><p class="ql-block">芬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综合竞争力强、技术水平先进、法律法规健全。芬兰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大,倡导自由贸易,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等行业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p><p class="ql-block">2023年《世界幸福报告》,北欧国家芬兰连续第六年蝉联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称号。</p><p class="ql-block">芬兰拥有约18.8万个湖泊,占国土面积10%,密度居全球前列享有“千湖之国”美誉。</p> 7月3日早晨,李宜男、李景华两位女士在酒店内合影。<div>“摇摆之家”位于赫尔辛基市区,又名“秋千屋”。</div><div>这家酒店外观采用现代风格设计,棕色几何造型装饰板与大面积玻璃窗结合,兼具艺术感与通透感;周边绿植环绕,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div> <p class="ql-block">早晨后,团友们前往今天游览的第一个景点芬兰中央图书馆(颂歌中央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是为纪念芬兰独立100周年而建的,是‌赫尔辛基建筑与文化双重地标。</p><p class="ql-block">颂歌中央图书馆位于肯皮地区,虽然只有三层结构却宏伟壮观,它是科技与知识的交汇点。</p><p class="ql-block">图书馆造型十分别致,“新翼”是当地人对它的爱称。</p><p class="ql-block">郭光华、梁云芝两位女士在颂歌中央图书馆前合影。</p> 颂歌中央图书馆可称之为当今世界造型最令人惊异的图书馆,从这个角度观赏,它就像一艘昂首待发的巨轮。 西贝柳斯公园 西贝柳斯公园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西北,坐落在登贝里奥基欧教堂西北约1.5公里处,始建于1922年,它是为纪念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而建的。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芬兰最著名作曲家,民族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晚期代表人物,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div>西贝柳斯创作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涵盖交响诗、交响曲、协奏曲、交响传奇曲、戏剧配乐及弦乐四重奏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包括《芬兰颂》、《第二交响曲》《图内拉的天鹅》、《忧郁圆舞曲》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等。<div>华学平女士在管风琴雕塑前留影。</div></div> 这座公园是来到赫尔辛基游人必游的打卡点,园内最最经典的景观是由600根钢管组成的抽象管风琴雕塑及西贝柳斯头像雕塑。<div>管风琴雕塑由600根空心钢管组成,高度6.5米,呈波浪状排列,由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设计。<br><div>梁云芝等4位女士在巨型管风琴雕塑前合影。</div></div> 西贝柳斯公园管风琴雕塑是芬兰赫尔辛基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地标之一,它同时是为纪念作曲家让·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而建‌的纪念碑。<div>肖林女士在管风琴雕塑前留影。</div> 每当海风吹过钢管,气流会让钢管发出犹如管风琴般的鸣响,仿佛在为西贝柳斯演奏永恒的乐章‌。<div>杨云芬女士在管风琴雕塑前留影。<br><br></div> 芬兰的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图南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纪念碑的建造,每根钢管不同的处理方式都彰显着芬兰特殊的金属处理工艺。<div>郭光华女士在管风琴雕塑下留影。</div> 管风琴雕塑的设计灵感源自芬兰森林,钢管造型象征西贝柳斯音乐中自然与民族的交融,尤其呼应其代表作《芬兰颂》(此作品被誉为芬兰“第二国歌”)的精神内涵‌。 用钢管构成的纪念碑雕塑造型似乎过于抽象前卫,曾在芬兰民众中引发争议;1967年在公园内补建了西贝柳斯头像雕塑。<div>头像雕塑同样由芬兰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设计,于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br><div>刘卫女士在西贝柳斯头像雕塑前留影。</div></div> 西贝柳斯头像雕塑镶嵌在公园内赤色岩石上,采用金属材质,生动再现了西贝柳斯凝神创作时的神态,其颦眉沉思的表情逼真地反映了音乐家的艺术气质。 赫尔辛基议会广场 离开西贝柳斯公园,旅行团来到赫尔辛基议会广场游览。<br>赫尔辛基议会广场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的核心城市空间,由德国建筑师卡尔·恩格尔主导设计,呈现出统一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貌。<div>议会广场建设始于19世纪初赫尔辛基成为芬兰大公国首都时期,是历年总统就职典礼、国家庆典举办地。</div><div>广场上竖着一块标识牌,中空的标识牌内的文字是 “Helsinki(赫尔辛基)”。</div><div>这是赫尔辛基最热门的旅游打卡点,全体团友在标识牌前合影留念,有趣的是有四位欧美游客不请自来,他们主动要求参加团队合影。</div> 议会广场北侧为赫尔辛基大教堂,白色墙面与墨绿穹顶构成视觉焦点;东侧为芬兰首相府与赫尔辛基大学主楼;西侧为赫尔辛基市市政厅与瑞典驻芬使馆旧址;南侧商业建筑延续相同立面设计规范。<div>广场四周所有建筑檐口高度严格控制在22米,通过统一的柱式比例与立面分割实现空间协调。<br></div><div>戴廓等12位团友在赫尔辛基议会广场合影。</div> 广场中央矗立着1894年建成的亚历山大二世青铜雕像,纪念其授予芬兰自治权。<br>程克坚等5位团友在亚历山大二世雕像前合影。 亚历山大二世纪念碑‌是赫尔辛基最具辨识度的地标之一,基座上刻有“ALEXANDER II”(亚历山大二世)字样。<div>雕塑群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手持花环的女性象征着芬兰人获得自治权;还有雄鹰与狮子等元素构成,是芬兰与俄罗斯历史关联的见证。</div><div>刘卫、李一民伉俪在亚历山大二世雕塑前合影。</div> 赫尔辛基大教堂是一座白色新古典主义建筑(因其外部整体装饰为白色又被称为“白教堂”),教堂圆顶、钟楼、柱廊和穹顶清晰可见,其哥特式风格与雕塑区的巴洛克元素形成视觉对比,彰显城市多元文化底色。<div>张玉民、李景华伉俪在赫尔辛基议会广场合影。</div> 议会广场是赫尔辛基的“城市客厅”,集历史纪念、艺术展示与休闲功能于一体。<div>亚历山大二世纪念碑不仅是建筑艺术杰作,更承载着芬兰从俄罗斯统治走向独立的复杂历史记忆。</div><div>肖林女士在赫尔辛基议会广场留影。</div> 旅行团在芬兰游览时赫尔辛基大教堂正进行外装修,左侧钟楼上搭着脚手架。<div>作为宗教与文化地标,大教堂与广场共同构成赫尔辛基“历史巡礼”的核心节点,吸引全球游客前来打卡。<div>梁云芝女士在赫尔辛基议会广场留影。</div></div> 芬兰国家元首的办公场所“总统府”就在议会广场旁。<div>这座建筑建于1814年,沙俄统治时期曾作为沙皇的行宫,芬兰独立后成为总统府,见证了芬兰历史与政治发展的变迁。<br>芬兰总统府采用新古典主义设计,浅黄色外墙搭配白色柱廊,庄重典雅,是赫尔辛基城市景观中极具辨识度的地标之一,也承载着芬兰近代历史与政治记忆。</div><div>徐建蓉女士在芬兰总统府前留影。</div> 岩石教堂 岩石教堂(本名为坦佩利奥基奥教堂)是位于芬兰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宗教建筑,岩石教堂外观类似飞碟,由混凝土材质构成,表面未进行过多装饰,保留了原始质感。<br>入口设计为隧道状走廊,与周围自然岩石环境融为一体,外观质朴简约,外部无明显标识,游人需通过一条隧道状走廊进入教堂内部。 ‌<br>‌该设计使教堂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统一,体现了芬兰崇尚自然的建筑理念。<br>郭光华女士在岩石教堂入口留影。 教堂依托天然花岗岩体向下挖掘而成,主体嵌入岩石内部,顶部以铜网架玻璃穹顶覆盖,直径达24米,内壁保留原始岩壁纹理。 这是全球唯一完全建于岩石中的教堂,其内部中央圣坛与自然光线融合,可容纳940人参与宗教活动或音乐会。<div>梁云芝等4位女士在岩石教堂合影。</div> 岩石教堂建于20世纪60年代赫尔辛基城市扩张时期,设计方案通过竞标选定,施工团队历时数年开凿岩石并保留其原始形态。<div>徐建蓉、杨云芬两位女士在岩石教堂合影。</div> 建筑采用半地下结构,铜制穹顶由100根放射状钢梁支撑,玻璃天窗引入自然光,地面铺装花岗岩以呼应岩壁质感。<div>华学芳女士在岩石教堂留影。</div> 教堂建成后成为宗教礼拜与音乐演出场所,日常开放时间依季节调整。<div>水滴从岩缝中渗出,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水道,增强了教堂内的音响效果。<br><div>由于岩壁的回音作用,这座教堂音响效果极佳,已在这里举办过多场颇有影响的音乐会。<div>李一民、刘卫伉俪在岩石教堂合影。</div></div></div> 岩石教堂顶部的墙体是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看似松散、杂乱,好像随时可能掉下来,但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是精心选砌的,原始的色调给教堂增添了回归自然的感觉。<div>华学平女士在岩石教堂留影。</div> 岩石教堂布道台上蔓延的绿色藤本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佐证了教堂具有非常好的透光性。<div>梁云芝、郭光华两位女士在岩石教堂布道台前拍摄藤条。<br><div><br></div></div> 岩石教堂是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的精心杰作,1969年竣工对外开放。<div>刘卫女士在岩石教堂留影。</div> 芬兰堡 赫尔辛基市场广场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核心地标,位于市中心,南临波罗的海,是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购物的重要场所。<div>郭光华、梁云芝、李娅娣3位女士在市场广场小恬。</div> <div><div>市场广场毗邻南码头,从赫尔辛基大教堂南侧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是游客抵达赫尔辛基后的首要打卡点。<br>市场每日清晨开始营业,夏季可在此品尝海鲜、购买手工艺品和特色食品,冬季仍有新鲜果蔬和芬兰传统美食供应,在这里出售各种日用品(这些日用品很可能来自中国某乌)的小摊贩为数不少。</div></div><div>肖林女士在市场广场留影。</div> 这座耸立在赫尔辛基南码头的方尖碑是为纪念俄罗斯亚历山德拉皇后(亚历山大二世的妻子)而建,纪念俄皇尼古拉及皇后亚历山德拉在1835年首次在这里登陆。<div>李娅娣女士在方尖碑前留影。</div> 赫尔辛基南码头有多艘游艇与帆船‌整齐的停泊在岸边,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千船待发的场面。 穿过市场广场就来到卡塔亚诺卡码头,在这里可乘坐各种轮渡去周边的小岛游览,也可以乘船前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div>李素岚女士在渡轮上留影,她身后是建立在卡塔亚诺卡码头的摩天轮。</div> 旅行团乘渡轮前往芬兰堡,这段大约5公里的航程大约需要航行20分钟。<div>华学芳女士在渡轮上留影,她身后远景是一艘名为“加布里埃拉”的游轮。</div> 芬兰堡是芬兰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历史建筑群,曾作为军事要塞,如今是兼具历史展览与观光功能的文化地标,其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北欧历史与自然共生的典型体现。<br>这是芬兰赫尔辛基芬兰堡的入口“国王门”,它是芬兰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要塞的主入口,建于1753-1754年,因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曾在此登岛视察而得名。<br>国王门为粉色基调,上方带有钟楼和灯塔结构,是芬兰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景观之一,也是游客进入芬兰堡后最先映入眼帘的地标性建筑。 穿过拱门,前面是条清澈的小河,一座白色桥梁横跨河流,远处黄色的房屋就是芬兰堡建筑群。<div>徐建蓉女士在桥头留影。</div> 芬兰堡也称苏奥曼斯纳城堡,位于赫尔辛基南面大黑岛、小黑岛和狼岛3个岛屿上,是瑞典时代的产物。<div>1747 年,当芬兰仍然是瑞典国土一部份的时候,为防止俄国扩张,斯德哥尔摩国会决定要在赫尔辛基外的小岛上建造一座军事城堡,且将这座耗时24年完工的城堡命名为“瑞典堡”( Sveaborg ) 。</div><div>李娅娣等3位女士在芬兰堡合影。</div> 作为世界最大的海上军事要塞,芬兰堡内分布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与博物馆。<div>这座红砖砌筑,风格古朴厚重的军事博物馆是芬兰堡核心文化设施之一,通过展示军事装备、历史文物等,向游客呈现芬兰军事历史与芬兰堡作为军事要塞的厚重过往。</div><div>程克坚先生手扶古炮在芬兰堡军事博物馆前留影。</div> 芬兰堡教堂采用乳白色的外观,古树环绕。<div>它最初作为19世纪希腊东正教的驻防教堂存在,后改为路德教教堂,是芬兰堡历史与文化交融的典型体现。</div> 教堂前这三根黑色圆柱是‌近二百年历史的古炮‌,属于芬兰堡作为军事要塞时的防御性武器遗留,这些古炮其实与我国清代广泛使用的“红衣大炮”属于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火器。<div>李一民先生在古炮前留影。</div> 这些装填火药发射钢球的大炮是18世纪至19世纪军事防御体系中“火力威慑”的核心载体,火炮通过发射弹药实现远程打击,是当时要塞抵御敌方舰队的关键装备。<div>张玉民先生在近距离观察古炮。</div> 这座要塞外墙以‌花岗岩‌为主,石块大小和形状不一,经人工堆砌形成粗犷的肌理,让人感觉坚不可摧。 芬兰堡保留着约8公里长的花岗岩城墙和105门大炮,这段拥有多个拱门的炮台体现早期建筑工艺的“就地取材”智慧;局部搭配‌红砖‌,红砖与花岗岩的色彩对比鲜明,为建筑增添视觉层次。<div>戴廓女士在芬兰堡留影。</div> 1854 年,俄国与英、法,奥斯曼帝国的联军对战,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芬兰堡由于其显著的地理位置,英法大军猛烈地炮轰这座海港城堡,使之千疮百孔,并将之占据。 <div>后来随着瑞典军事力量的逐年衰退和俄罗斯帝国的逐日强盛,在1808年驻守芬兰堡的瑞典军队向俄罗斯投降。<br>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引发了芬兰的独立。<br></div><div>戴廓等三位女士在芬兰堡要塞合影。</div> <div>1918年芬兰独立后,芬兰人重新收回了这座城堡并命名为芬兰堡。</div>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海上要塞,芬兰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div>这座坟墓是芬兰堡的建造者和第一任指挥官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的归属地,它设计得极具特色,以古代战士的头盔、宝剑和装饰性徽章为元素,是芬兰堡的著名景观之一。</div> 慕名来到芬兰堡的游人来自四面八方,这位酷爱宠物的女游客外出旅游也没忘了带上这只任性的猫咪,引来李娅娣、郭光华两位女士靠近观看。 赫尔辛基掠影 李宜男女士在赫尔辛基城市环境大楼前留影。<div>采用砖拱与现代材料结合建成的城市环境大楼是赫尔辛基环保部门的办公场所,同时兼具公共服务功能,内部设有展览空间、礼堂和咖啡馆,是一座融合办公与市民房屋的综合性建筑。</div><div>值得一提的是:这幢大楼几乎达到零能耗建筑标准。</div> 赫尔辛基“基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芬兰国家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分支,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定位成为城市文化地标。<div>这座艺术博物馆由美国建筑师‌史蒂文·霍尔设计,它的外观以流畅的曲线、金属与玻璃材质为主,兼具现代感与艺术感。</div><div>空间设计通过弧形结构、不对称布局,为当代艺术展示提供灵动背景,同时实现自然采光的巧妙运用(弧形“冰墙”与天窗设计让光线多维度渗透),让25个展室均能获得自然光,空间体验兼具宁静与动态感。</div> 赫尔辛基火车站由芬兰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设计,是‌北欧早期现代派建筑的典范‌,兼具浪漫古典主义风格与现代设计元素。这座火车站建于1906 - 1916年,是芬兰从浪漫主义向功能主义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既保留古典建筑的厚重感,又融入现代建筑的简洁性,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div>正门两侧各有两尊由埃米尔·维克斯特罗姆创作的巨型修女持灯球雕塑,既作照明功能,又成建筑“卫士”般的视觉焦点。</div> 照片中草地背后的橙色建筑是赫尔辛基塞洛音乐厅,它以现代风格的玻璃幕墙与橙色建筑主体为特色,是赫尔辛基重要的文化地标。 音乐厅采用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玻璃幕墙与橙色立面结合,既展现建筑的通透感,又通过色彩与形态传递艺术活力,是赫尔辛基文化功能建筑的代表。 这座位于塞洛音乐厅前的雕塑,名为“火与铁”。<br>该雕塑以黑色金属为材质,造型抽象且富有力量感,融合了火的动感与铁的质感,是赫尔辛基现代艺术景观的一部分,体现了芬兰在工业与艺术融合方面的创作风格,也为塞洛音乐厅周边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段视频记录了7月3日北欧旅行团在芬兰游览的动态片段。 7月3日下午17点30分,旅行团完成了在芬兰的全部游览行程,乘坐维京轮船公司的“荣誉号”游轮前往斯德哥尔摩。 编后语 感谢您耐心地阅读完这集美篇!<div>回顾一下这3天的游览行程:7月1日下午北欧旅行团从斯德哥尔摩乘“皇后号”游轮,航行17小时跨越波罗的海,于7月2日上午10点半抵达爱沙尼亚首都塔林。</div><div>塔林老城是北欧保留最完整的中世纪老城,旅行团在迷宫般的巷道中寻觅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登上古老的城墙眺望五彩缤纷的塔林城区,仿佛在浏览一幅绚丽的画卷——如果说挪威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那塔林书写的就是人文景观的极致。</div><div>7月3日旅行团在芬兰继续寻觅历史与现代的交汇融合,西贝柳斯公园、赫尔辛基议会广场、岩石教堂和芬兰堡,每一处景观都具有不同凡响的观赏价值,每一个景点都让人流连忘返。</div><div>下一集美篇我将叙述旅行团在瑞典游览的过程,请各位团友和美友耐心等候。</div><div>再次衷心感谢为《北欧行记》系列美篇提供素材的各位团友!</div><div>感谢所有费心耗时阅读美篇并点缀的美友!</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