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49069</p><p class="ql-block">作者:留存岁月(李敏)</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山西运城之旅惊喜不断,原以为这座以盐闻名的城市,多的是厚重的历史遗迹,却没想到在运城永济一隅,竟藏着大名鼎鼎的普救寺,这座被称作“中国唯一可谈情说爱的寺庙”,因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爱情圣地”。</p><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处黄河金三角,南望中条山,西眺黄河,与鹳雀楼、唐开元铁牛等景点相邻。普救寺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西轴为唐代形制,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钟楼、塔院、回廊、大佛殿、天王殿等,与《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张生西轩”“梨花深院”“书斋院”穿插其间。 </p><p class="ql-block"> 寺中的莺莺塔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高39.5米,十三层,有奇特的回音效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等并称为我国古典园林的四大回音建筑,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此外,后花园形式活泼,园内有叠石假山、莺语双亭、曲径鹊桥等,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其中。 </p> <p class="ql-block"> 当车行至山门前,雨丝斜斜地织下来,打在车窗上晕开细碎的水痕。同行人都说这雨来得不巧,我却暗自觉得,或许只有这样的天气,才配得上寺里那段藏了数百年的柔情。普救寺的山门并非寻常古刹的朱红威严,而是带着几分江南宅院的温润,檐角的风铃被雨打湿,摇晃时发出的声响都轻了几分,像是怕惊扰了墙内沉睡的故事。拾级而上,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指尖抚过两侧的灰砖墙,能触到岁月留下的凹凸纹路——导游说,这便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笔下《西厢记》的实景地,当年他便是踩着这条石板路,听着寺里的晨钟暮鼓,把一段才子佳人的相遇,写成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西厢记》的故事,便在这寺中徐徐铺展:书生张珙赴京赶考,途经普救寺借宿,恰遇相国之女崔莺莺随母扶柩返乡,也暂居寺中。佛殿之上的惊鸿一瞥,让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可崔母却以门第之隔不许二人相近。幸得莺莺的侍女红娘巧设妙计,先是传书递简让二人互通心意,后又在崔母发现端倪时据理力争,最终促成了这段冲破世俗束缚的姻缘。而普救寺里的每一处景致,都成了这段故事的注脚——大雄宝殿旁的“梨花深院”,据说是当年莺莺居住的地方,院里的老梨树枝繁叶茂,仿佛还能映出少女凭栏远眺的身影;绕过佛殿转角,那堵爬满湿漉漉藤蔓的“莺莺墙”更是家喻户晓,墙下立着的“张生西轩旧址”石碑,默默诉说着数百年前张生借着月色翻墙赴约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我们团里的张先生本就偏爱古典文学,见了这堵墙顿时来了兴致,撑开伞往墙根一站,学着戏里张生的模样摆出抬腿翻墙的架势,惹得众人笑作一团。雨珠顺着伞沿滚落,落在他肩头,倒让这幕即兴的“复刻”多了几分真实的烟火气,仿佛跨越时空,能看到当年那个痴情的书生,也是这样怀着忐忑与欢喜,在月色下越过这道墙,走向心上人。</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驻足的,是寺内的《西厢记》蜡像馆。昏黄的灯光如薄纱般笼罩着展厅,几组蜡像将故事里的经典场景定格成了永恒:第一组是“佛殿相逢”,张生身着青衫,目光灼灼地望向对面的崔莺莺,而莺莺则手捏绢帕,垂眸浅笑,耳坠轻摇间满是少女的羞怯;第二组是“红娘传书”,红娘站在廊下,手里捧着书信,嘴角藏着狡黠的笑意,仿佛正准备悄悄把信递到张生手中;最动人的是“月下盟誓”那组,张生与莺莺相对而立,月色洒在他们身上,二人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连衣袂的褶皱都透着温柔。蜡像的眉眼算不上精致,却胜在神态鲜活,让人恍惚间觉得,下一秒他们便会开口对话,将那段未完的情话继续说下去。</p><p class="ql-block"> 雨渐渐小了,走在回山门的路上,听着檐角滴落的雨声,忽然懂了普救寺的特别。它没有其他寺庙的肃穆与疏离,反倒像一个装满了故事的老宅院,把爱情里的痴、嗔、喜、盼,都揉进了青砖黛瓦间。在这里,没有香火缭绕的功利祈愿,只有人们对纯粹爱情的向往,有人在“莺莺墙”前拍照留念,想把这份浪漫定格;有人在蜡像馆里轻声细语,讨论着故事里的情节;还有情侣手牵着手走过梨花深院,借着这段故事诉说彼此的心意。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求神拜佛,而是为了在这寺里走一遭,看看张生翻越过的墙,听听崔莺莺弹过的琴,再为自己心里的那点柔软,寻一个温柔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头望,雨雾中的普救寺渐渐模糊,山门和莺莺塔的轮廓在水汽里若隐若现。但它在我心里刻下的印记,却愈发清晰:原来一座寺庙,不一定要承载宏大的信仰,也可以守护一段爱情,让每一个前来的人,都能在这里,遇见属于自己的“西厢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