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领读人钟泓雨。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经典常谈》中的《史记》《汉书》第九部分。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有系统的历史,被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成为了文学古典。《史记》《汉书》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这两本书因为体例不同,所受喜爱的年代也不同,唐代以前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更多。
</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先来介绍《史记》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一四五生,卒年不详)。他的父亲当了太史令后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便能认识“古文”的书,二十以后,到处游历,足迹遍天下,到处搜集史料。广泛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司马迁形成了博大的胸襟,为后面(史记)的成书奠定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司马迁三十六岁父亲去世,父亲的遗言让司马迁下定决心编写《史记》,开始整理父亲搜集的史料。三年后司马迁做了太史令,有机会读到很多的史籍和藏书。后因 为李凌将军辩解被处以宫刑关在监狱里,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望留个后世名。又过了两年皇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做了官中书令,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年)全书才得以完成,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司马迁死后他的外孙杨恽才将全书献上朝廷并传写公行于世。此书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直到魏晋年间才简称《史记,此后《史记》便成了定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史记》虽窃比《春秋》,却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虽有议论,只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无关。司马迁自李凌之祸便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身废名裂,要发述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司马迁的概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书的情韵。后世文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再来介绍《汉书》著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光武帝建武八年,西元三二年生,和帝永元四年,西元九二年卒。班固出生史学世家,家里有许多藏书,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学者。父亲死后,班固二十八岁开始改写父亲的书《后传》,自己专心研究,想完成一部大书。后得皇帝赏识,做官校书郎、兰台史令。班固在自己五十一岁那年,书才大致完成。因窦宪谋反,班固被免去了官职,六十一岁在狱中去世。班固死后,班固的妹妹班昭奉诏整理《汉书》。《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做底本。朱自清先生文中说道“有人说班固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也有说他是浮华之士,不过从现在看来,这些也正是文学史料,不能抹煞的。”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时期,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有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是如此,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领读到此结束,我们下次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