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日游(上)——浦东美术馆震旦博物馆静安公园敦煌洞见220(AI配文有点不符玩玩而已)

徐文华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9月27日。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浦东美术馆的玻璃幕墙上,整座建筑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着天空的流动与城市的呼吸。我站在馆前,抬头望着那简洁有力的“MAP”标志,仿佛它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句邀请——走进来,看看艺术如何在光与影之间悄然生长。</p><p class="ql-block">我的本意是现场购票,奥赛博物馆纸质票根可以参观罗丹艺术中心八十元。今天是周末,不能享受优得120元,我问明天算什么日子?工作人员说节日调休,属于工作日,我就决定买28号票,省40元。</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我是第一次进入。既来之则安之,参观一下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条色彩斑斓的布幔从高处垂落,绿与粉的渐变在空气中轻轻荡漾,像是凝固的旋律。光线从头顶的长条灯洒下,温柔地铺满整个空间。几位参观者静静伫立,仰头凝望,我也随之放慢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份流动的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了出来,向震旦博物馆前行。</p> <p class="ql-block">两家离的不远,一会功夫就到了!正赶上翁纪军教授的《物,迹,维》展,用身份证换取参观票。</p> <p class="ql-block">转至震旦美术馆,展览海报吸引了我的目光:“Matter 物迹 Trace 迹”,2025年的秋天将在这里展开一场关于物质与时间的对话。黑白分明的设计透着冷静的理性,却又因那三个黑色圆点而多了几分神秘的呼吸感。我忍不住想象,那时的展厅会是怎样一番低语?</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品区,一张素雅的卡片静静躺在展架上,“物迹维Dimension”几个字沉稳有力,署名是“翁纪军”。红边框两端各缀着一颗心形,像是艺术家悄悄藏进去的一点温柔。我拿起它端详片刻,又轻轻放回——有些美,不必带走,只需记得。</p> <p class="ql-block">我领了一份说明书,翁纪军教授的画像很精神,正俯身于工作台前,灰衣蓝手套,专注地打磨一块黑色材料。他的动作缓慢而坚定,仿佛手中不是物件,而是时间本身。我翻拍了下来,放入我的美篇。</p> <p class="ql-block">墙上贴的介绍,整个参观过程,通过 看录像听介绍,我从不懂慢慢到稍微懂了一点,跨行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嘞!</p> <p class="ql-block">一件浅灰色的陶瓷圆盘静置于白底展台上,中央漆黑,四周散布着细小的黑点,如星尘洒落。光在表面轻轻滑过,勾勒出微妙的起伏。它不说话,却让人忍不住驻足,仿佛那不是一件器物,而是一段被凝固的宇宙低语。</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抽象画中,椭圆容器半灰半黑,上部纹理细腻如皮肤,下部布满白色斑点,像极了夜空坠入深海。它孤零零地悬在纯白背景上,却有种沉静的重量,仿佛在问:我们所见的物质,究竟承载了多少看不见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三只布满孔洞的黑色圆盘并列悬挂,表面粗糙,像是从远古岩层中剥离而出。浅色背景上斑驳的痕迹,让它们看起来既像化石,又像某种失落的文字。红边框与角落的心形图案轻轻点缀,像是现代人对古老记忆的一次温柔回望。</p> <p class="ql-block">几块深色的不规则物体从天花板垂下,像是风化千年的木板,又似断裂的石碑。它们静悬于纯白展厅中,光影柔和,气氛近乎肃穆。我站在中央,忽然觉得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它在这里层层堆积,无声诉说。</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一个巨大的白色圆盘悬于空中,上面密布黑色小点,像是一幅被放大的星空图谱。周围还有几件相似的作品,彼此呼应,仿佛在进行一场沉默的对话。我绕着它慢慢走了一圈,竟有种被凝视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一幅大型抽象画旁,螺旋楼梯盘旋而上,水滴状的纹理在深色背景上蔓延,神秘而幽深。楼梯的现代线条与画作的原始感形成奇妙对比,仿佛一边是通往理性的路径,一边是沉入潜意识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粉色背景上,两个椭圆静静相依。上方平整如镜,下方布满黑斑,像是记忆的两种形态——清晰与模糊。红边框四角的心形图案悄然浮现,让这幅抽象之作多了几分情感的温度,仿佛在说:即便无法言说,也依然被爱着。</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站在一幅金色抽象画前,笑意盈盈。她穿着繁复花纹的上衣和醒目的红裤,像从画中走出的另一个主角。画面的金色纹理在光下微微闪烁,四角的心形图案与她的笑容遥相呼应,艺术与人,在这一刻完成了无声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一件深红色的不规则物体悬于白墙前,表面布满蜂巢般的孔洞,边缘粗粝,却透出一种奇异的生命感。它不像被制造出来的,倒像是自然生长后被轻轻拾起。我盯着它看了许久,仿佛听见了某种来自远古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三幅黑白画作并排而挂,左侧是两个巨大的黑色椭圆,中间留白如一道裂隙;右侧则是细密的曲线与小椭圆交织,如思绪的碎片。展厅灯光均匀洒下,整个空间简洁得近乎圣洁。站在这里,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p> <p class="ql-block">一位身穿传统服饰的女士站在一幅黑底星点画前,背包精美,神情自在。那画像是夜空的切片,而她,像是从某个节日中走来的信使。艺术与文化,在这瞬间悄然交融,没有界限,只有共鸣。</p> <p class="ql-block">我又进入博物馆,从六楼开始,一路下行一层一层参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白色楼梯蜿蜒如诗,玻璃窗外城市高楼林立,绿树点缀其间。阳光斜照进来,洒在石板地上,光影交错。现代建筑与自然在此刻达成和解,而我,只是恰好路过这一帧宁静。</p> <p class="ql-block">一尊彩绘陶骆驼静卧于展柜中,棕白相间的纹饰依旧清晰,仿佛还能听见丝路风沙中的驼铃。它来自遥远的年代,却在这玻璃盒中安然呼吸,像一段被妥善保存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在深色背景中泛着微光,玉片整齐排列,金线穿梭其间。它不再属于某个人,而成为时间本身的象征——如此精致地包裹死亡,或许正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只葫芦形青花瓷瓶立于展台,花卉果实缠绕瓶身,线条流畅,色泽清雅。它不张扬,却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只要静静看着,心也就跟着安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一尊石雕佛像立于展厅中央,头戴冠饰,衣褶垂落,背后光环如月。它面容慈和,历经岁月却不改庄严。我站在它面前,忽然明白:有些存在,本就是为了让人安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广告牌就在路边——敦煌洞见220</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展板前停下,上面介绍着“石墩墩”——广富林文化的吉祥物,灵感来自两千年前的摩羯石雕。绿色的眼睛,莲花耳,头顶宝珠,现代设计里藏着古老灵魂。它不像在讨好谁,只是安静地诉说:我们一直都在。</p> <p class="ql-block">偶然走进一家洞穴风格的咖啡馆,粗糙的白色墙面让人恍若置身岩窟。几位顾客坐在桌边轻声交谈,一位女士举杯微笑,灯光柔和,气氛温馨。我点了一杯拿铁,忽然觉得,现代人寻找的“诗意”,或许就藏在这样的角落里。</p> <p class="ql-block">“敦煌洞见220”的仿古建筑立于现代高楼之间,岩石质感的外墙、凹槽窗口、平台栏杆,无一不在模仿时间的痕迹。它不试图隐藏自己是新建的,反而坦然地站在新与旧的交界处,像一座通往过去的门。</p> <p class="ql-block">纸杯中的饮品静静立着,拉花如一笔写意。我捧在手心,暖意从指尖蔓延。木质桌面,模糊的背景,一切都恰到好处——不是为了拍照,而是为了这一刻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最后那杯拿铁,奶泡上用可可粉绘出繁复图案,线条流畅如舞,我舍不得搅动,只静静看着。艺术,有时不在美术馆里,而在这一杯被认真对待的咖啡中。</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都是抓紧布置搭台的工作人员在忙活着。</p> <p class="ql-block">小商品摊位都已经摆放完毕了,等候游客光临。</p> <p class="ql-block">金秋去撒野!煽情哦!</p> <p class="ql-block">草坪里的犀牛依然静悄悄坚守岗位。</p> <p class="ql-block">人民教师无上光荣</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尊师重教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静安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