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领读—《国语第八》

文文文老师的语文课堂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领读人张一诺。今天我给大家带来《战国策》第八这本书的内容分享,我将从战国背景开始讲述。在聊聊书中关键人物、编者、文字特点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战国背景,周室衰微,列国称王,封建制度崩坏,形成七雄争霸的格局。春秋末年列国大臣势力逐渐膨胀,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斗,夺取了君主的权利,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被韩魏赵三家瓜分,姓姜的齐国被姓田的大夫占据,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到了战国时期秦楚两国虽也经过内乱,但站稳了脚跟,渐渐将势力扩张到中原,秦楚燕以及新兴的韩魏赵齐是当时的大国。称为七雄,形成七雄争霸的局面。而且战国时期的战争比春秋时期更严重,军器从铜制发展为铁制,兵种也从战车和步卒发展出了骑兵。</p><p class="ql-block"> 接着说当时的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但战争劳民伤财,并且胜负难料,所以外交尤为重要。外交办得好,仅凭口舌便能排难解纷,免去战火。而担负外交重任的就是策士,游说之士。这些游说之士分为两派,一派是连横派,主张联系东西各国亲情,一派是合纵派,主张联合南北各国抗秦,当时最出名的两位游说家就是张仪和苏秦,苏秦最初属于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可秦惠王一直不理他,他穷的要命。这里老不理他和穷的要命。是口语化表达,叙述生动形象,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张衡曾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币,手下人说张仪贫穷且品行不好。肯定是他偷的,就把张仪绑起来打了几百下,但张仪始终不承认。回家后,他妻子问他情况,他说舌头还在。他说舌头还在,那就成。后来张仪果然做了秦国的相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评价这些游说之士,说他们凭借智谋和才辩给别人出谋划策,办理外交,谁任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性的,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功名利禄,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反复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取悦君主,达到自己的目的,反反复复,利益至上。这与孟子对他们评价,以顺为者为政者,妾妇之道也,不谋而合,讽刺他们一味顺从君主,没有自己的原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战国策》的编者汉代的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将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这本书的记述年代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共202年。接着讲一讲这本书的文词特点,其文词铺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不过朱自清先生也说,战国策叙事有时全部可靠,存在诸多误差疏漏,甚至有脱落伪造的内容。但这正是他的文学趣味所在。</p> <p class="ql-block">  宋代的李文叔也评价道,这本书记载的内容粗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相其说之功,而望其事之漏者,文辞之盛矣者,知而已矣。人们读它时必定会因为欣赏其言辞的精巧而忽略内容的粗略,这是精美文词改变了人们的看法罢了。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