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暖亮的时光—记399班道徳与法治课

无忧亦福

<p class="ql-block">  打开那三张薄薄的问卷,像是展开了一幅幅等待描绘的心灵地图。窗外是寻常的秋日,窗内,我的这些七年级孩子们,正用最真诚的笔触,为“家”这个最熟悉的词语,勾勒出万千斑斓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第一幅“印象画”,便让课堂泛起了温暖的涟漪。我原以为“港湾”、“大树”已是标准答案,却听到了更奇妙的比喻。一个文静的女孩写:“我的家像一个充电宝,电量耗尽时,回去待一待,就又能满格出发。”一个调皮的男孩说:“我的家像一个鸡蛋,爸爸是蛋壳,妈妈是蛋清,我是那个蛋黄,”他们笑着,分享着,那些看似稚气的言语里,藏着对家最本质的依赖与爱。当被问及“我们为什么成为了一家人”时,一个孩子毫不犹豫地写下:“因为爱和缘分。”那一刻,我恍然觉得,这朴素的答案,胜过任何哲学的思辨。</p> <p class="ql-block">  随着鼠标滑向第二幅“互动圈”,教室里的气氛愈发活泼起来。“开心事和谁分享?”选项上瞬间爬满了勾勾圈圈,有的要“吃饭时宣布”,有的要“家族群里发红包庆祝”。问到烦恼时,起初有些沉默,随即又有细小的声音响起:“我会写在纸条上塞给妈妈”、“我会在妈妈接送我上学放学的路上,分享我在校的欢乐忧愁。”这些日常的琐碎,此刻被郑重其事地记录,竟如珠玉般珍贵。他们列举着各自分担的家务,从“支付账单”到“倒垃圾”,在七嘴八舌的补充里,我看见的不只是劳动清单,而是一个个小家庭默默运转的齿轮,彼此咬合,发出生活的嗡鸣。</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共同探寻家庭的“幸福力”。当孩子们蹙眉沉思,为“尊重”、“责任”、“支持”排序时,那神情俨然是小小的家庭哲学家。他们的排序各不相同,理由却出奇地一致:家,是让人感到安全、温暖和被看见的地方。分享“家庭传统”的环节成了温馨的展示会:每周日的爬山、雷打不动的家庭影院、除夕夜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那些被习以为常的仪式,此刻被一一诉说,仿佛给幸福镀上了一层可触摸的光泽。而在“我可以做的”和“我希望一起做的”留白处,我读到了悄然生长的责任感与美好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下课铃响,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这一课,与其说是我在教授“幸福和睦”,不如说是孩子们用他们鲜活的生命体验,为我、也为彼此,上了一堂关于爱与成长的课。我原想引领他们探索理论的星空,他们却让我捧住了人间最真实的烟火。</p><p class="ql-block"> 教学探索,一直在路上。而路的尽头,不是标准的答案,正是这般——于寻常课堂中,遇见不寻常的暖亮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