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334937</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傲雪 </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一个人心中永远的朱砂痣,这种感情,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年纪越大,反而对承载童年纯真与亲情温暖的故乡越加怀念。正如我的父亲、母亲,虽已是耋耄之年,行动迟缓,依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多次提出想回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姐姐又从外地赶来看望父母,有爱人开车,我们便陪着父母,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故乡游,以了却父母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从省城出发,一个多小时便来到离母亲娘家5公里的高速口,然后,沿县道行驶,不时看到路边矗立着“中国最美古村落横坡村”的广告牌,自豪感油然而生。对,横坡村,母亲的娘家,当年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如今已是中国最美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从县道拐向横坡,一派静谧安详的田园风光呈现在眼前,杨柳依依,绿树成荫,一条弯曲的水泥路通往村口,如入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母亲的眼睛好像不够用似的使劲张望,喃喃自语:以前我上学时每天经过这里,一边是山一边是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还有野兽出没,现在却变得这么平坦。</p><p class="ql-block"> 村口处,“中国横坡古邨”几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装修高档的酒店拔地而起。向东,一条硬化后的道路直通山上郁郁葱葱的植物园。要不是旁边古朴的门洞没多大变化,母亲根本找不见进村的路了。</p> <p class="ql-block"> 从门洞进入,别具一格的横坡村貌映入眼帘。横坡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山区,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也许从张家院落走出,脚下便是李家的窑顶,王家窑前的一棵小树,或许会是全村的一道风景。不同形态的土窑洞、砖窑洞、四合院,和与之相匹配的古街、古巷、古庙宇,组成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古建筑群居。</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喜欢横坡村这种独特的民居风格,这是处在平川地带的我的老家所没有的。所以,每次到外婆家,我如山鸟归林,经常和表兄妹们走东窜西,爬高钻低,捉迷藏,玩游戏,玩的不也乐乎,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童年回忆。</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打造,横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整体轮廓还在,村容村貌却焕然一新,道路硬化平整,部分民居修茸完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村民不再为吃水发愁,沟底也有溪水在潺潺流淌。特别是通过灯展、摄影节等活动,村里被装点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陪伴父母走在村里,远观,青山如黛,绵延起伏;近观,田园村舍,错落有致。空气清新,生机盎然,倍感神清气爽,陶醉其中。站在高处俯瞰,村子尽收眼底,坡台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可谓满目皆风光、人如入画廊。</p><p class="ql-block"> 父母兴趣盎然,不时指指点点:这是谁家的房子,那是谁家的院,他家有什么人,这儿原来有座磨,那儿原来有间房……好像过电影一样,他们沉封的记忆都复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好几座院落被命名,吊桥院、财主院、张家院等,我们走进一家,只见院里布局讲究,飞檐斗拱、牌匾楹联、花格雕窗,宏大气派,可以想见,当年这些院落的主人是多么的辉煌,定有一些成就。</p> <p class="ql-block"> 随着舅舅、外婆相继去世,母亲至亲的娘家人就没有了,但我们仍不由自主地走向外婆家的院子。从小玩耍、充满生气的老院子已颓废破败、空无一人,母亲向屋里望了望,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穿过被称为马场的中心小广场,向南,是外婆晚年居住的地方,五孔窑洞闲置多年,但被表哥们打理的干净整洁,屋顶覆盖着太阳能发电设备,嗡嗡的电流传到了大网。通过紧锁的铁栅栏,父母亲望向院里,母亲说:房还是那房,院还是那院,但没了亲人的娘家,就像树没根了,心里空落落的。</p><p class="ql-block"> 附近有位邻居是母亲的同学,以前母亲住娘家时,她经常找母亲聊天,送给母亲自家产的农产品。这次,母亲执意要去看看她,她坐在炕上望向窗外,从母亲进院到拉着她的手一遍遍询问,她都没认出母亲,只傻呆呆地问:“你是谁了。”母亲眼眶湿润了:咋好好的一个人变成了这样?</p><p class="ql-block"> 站在外婆的院门前,我们对着对面的山呼喊,却只有群山回音,再没有亲人的应答。不知不觉,我们已成为横坡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 离开横坡,来到乡镇所在地段村吃午饭,进了古镇酒店,品尝到有童年味道的正宗牛肉、虾酱豆腐、莜面鱼鱼和羊肉锅子,连那碗蛋炒擦圪抖也熨贴着我们的味蕾。量大可口,价格不贵,父母也很满意。</p> <p class="ql-block"> 行驶约10公里,来到我的老家黎基村,父亲在这里出生,在外地长大。这里是我和兄弟姐妹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老屋无人居住,院子被邻居锁着进不去。在村里转了转,印象中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村舍显得如此逼仄、陈旧,不知是自己眼界宽了还是村里老了。</p><p class="ql-block"> 听说现在村里人以老人为主,年轻人都带着孩子务工、上学去了,曾经熟悉的土地和乡邻已成陌生,近在咫尺也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 在供销社附近,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买了5挂父母爱吃的家乡蒜,走马逛花看了看便离开了。父亲说:父母在,家就在,你奶奶去世快20年了,家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p><p class="ql-block"> 我何尝不是,回到故乡,记忆中的田野、小河与老屋在脑海中闪现,曾经的老师、同学和玩伴却不知去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对故乡的温情和伤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