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讲到了杜甫的《登高》一诗,在介绍杜甫的代表作时提到了“三吏三别”。出于“温故而知新”的考虑,就让学生背诵和介绍了一下《石壕吏》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一个学生就说,我学这首诗一直有一个疑问,在初中,老师很严厉,不敢提出来,韩老师比较和蔼可亲,我今天就冒昧说一下,大家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我就问他,什么疑问。他说,从“老翁逾墙走”这一句看,这个老翁是个懦夫,没有担当。为了开启智慧,我让他把自己的想法阐释清楚。他说,在官吏捉人时,那个老翁翻墙逃跑,抛下家人,是懦弱、自私或缺乏担当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于课堂的民主和开放考虑,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对此问题,我做了一些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往今来,政府征兵,要的都是年轻人、丁壮,几乎没有要老翁当兵上战场的。实际上,按唐律,六十岁以上老人本可免服兵役,但安史之乱期间兵源枯竭,官吏为完成征兵任务,不顾规定强行捉人。老翁逃跑,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为了保存家中仅存的劳动力,而选择暂时躲避。老妇随后主动应征,也是为了给家人争取生存机会,两人行为都是无奈之举。古代的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当家中仅存的男性老翁被抓走后,幼儿寡母会有怎样的遭遇呢?联系我们所学《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他们只能拾麦穗用以抵抗饥饿,这样的环境下甚至可能遭受欺凌,无论是生存还是尊严都会面临挑战。另外,诗中已经交代他们夫妇二人的三个儿子已经奔赴前线,这一事实表明老妇和老翁对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也愿意为国家和朝廷作奉献,但迫于当前家中的情况才设法让老翁留下。由此可见老翁的逃走并非是在危难时刻舍弃家人的自私行为,而是他们夫妇二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共同决定,是为了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尽力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保留一丝希望,留住唯一的男劳动力。所以,对老翁进行道德和行为批判都是不对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这位同学的举动受到了鼓励和表扬,又有一位学生也提出了疑问:“老翁逾墙走”一句中,“逾墙”一词,杜甫用的不好。我说怎么不好?这位同学说,老翁年事已高,翻墙动作过于敏捷,不符合常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这一疑问,我也是首先肯定了她的求知精神,然后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同学说,可能老翁家的围墙比较低,所以老翁仓促之间可以跳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有同学说,可能老翁虽然年纪大了点,但身体还比较健壮,腿脚灵便,身手敏捷,所以可以跳墙逃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同学说,他家围墙前肯定有梯子,便于老翁逃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以上回答,我都做了一定的肯定,但也强调这些只是一种猜测。我告诉学生,要理解“逾墙”一词的合理性,还需结合诗中“夜捉人”的背景,老翁一家长期遭受官吏骚扰,已形成充分的应对经验,翻墙是为避免被抓,已经变成一个习惯动作,这一细节反而凸显官吏行为的频繁与残酷,不是不符合常理,而是更显诗歌的真实,不负“诗史”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当课堂围绕 “逾墙” 的讨论逐渐深入时,又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带着满脸困惑问道:“老师,诗里说官吏深夜捉人,杜甫当时就在现场,他明明看起来比老翁年轻,为啥官吏不捉杜甫,偏偏要抓一个年迈的老翁呢?” 这个问题一出,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显然这个疑问戳中了大家共同的困惑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报以赞许的目光,肯定道:“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能结合诗歌场景和人物身份进行对比思考,说明大家对诗歌的理解又进了一步。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得从杜甫的身份、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诗歌背后的创作背景三个层面来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从杜甫的身份来看,他并非普通百姓,而是身带官职的文人。虽然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仕途并不顺遂,甚至一度颠沛流离,但他当时仍持有朝廷授予的官职凭证。在唐代,即便是战乱时期,官吏征兵也有明确的对象范围,主要针对的是无官职、无特殊身份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家中有丁壮的农户。杜甫作为有官方身份的士人,并不在当时常规的征兵之列。而且,杜甫当时是因战乱途经石壕村,属于临时停留的 “过客”,并非当地户籍登记在册的住户,官吏捉人通常以户籍为依据,优先抓捕本地固定居住的百姓,这也是杜甫未被盯上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社会秩序混乱,兵源极度匮乏,地方官吏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征兵任务,往往会突破常规制度,将抓捕范围扩大到老人、儿童甚至妇女身上。诗中 “吏呼一何怒” 的场景,正体现了官吏为了交差不择手段的残暴。老翁虽然年迈,但他是石壕村本地住户,且家中已有三个儿子战死沙场,按照当时 “父债子还”“户无丁壮则抓老弱” 的畸形征兵逻辑,他成了官吏眼中 “可抓” 的对象。而杜甫并非石壕村本地人,也没有在当地留下户籍信息,官吏在深夜仓促捉人的情况下,自然会优先选择像老翁这样明确在籍、且家中已无年轻丁壮的目标,而非一个身份不明、看似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外来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从诗歌的创作意图来看,杜甫写《石壕吏》,是为了以 “旁观者” 的视角记录战乱中百姓的苦难。如果杜甫当时被官吏抓捕,那么这首诗就无法被创作出来,更无法流传后世。杜甫以 “在场者” 的身份见证这一切,却又因自身身份得以 “置身事外”,这种特殊的视角恰恰更能凸显百姓遭遇的悲惨 —— 连年迈的老翁都无法幸免,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这种对比也让诗歌的 “诗史” 价值更加凸显,既真实记录了历史场景,又通过个人视角传递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讲解完这些内容后,我看到学生们脸上的困惑逐渐消散。我趁机总结道:“解读诗歌时,不能只看表面文字,还要结合时代背景、人物身份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避免产生误解。希望大家以后在学习古诗时,都能保持这种多维度思考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登高》一诗却还没讲,恐怕教学进度会受到影响了,但也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可谓有得有失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