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4年8月22</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成都市青羊区天府广场西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创建于1958年9月15日。成都市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7亩,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试运行。展陈面积约2万平米,有“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三大常设陈列。拥有藏品近30万件。先后荣获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先进集体”、两次“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三次“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这博物馆体量超级大,比川博大多了。外表设计内涵十足,又不失前卫,绝对是成都的地标性建筑。而且位于成都市最中心位置,足见领导人文化意识的高瞻远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物馆外观设计(网络图片)</b></p><p class="ql-block">建筑造型灵感源自古蜀文明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尤其是对“金”和“玉”的崇尚。外立面采用金铜与玻璃结合的设计,金铜在阳光下闪耀如“金”,玻璃通透似“玉”,隐喻古蜀文明中出土的各类珍贵器物,如金器、玉器等,体现了古蜀文化的辉煌与神秘。</p><p class="ql-block">“金镶玉”的创意整体建筑犹如一座连绵起伏的高山,以“金镶玉”的形式呈现。金铜幕墙与玻璃幕墙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既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尊贵与华丽,又赋予建筑现代感和时尚感,象征着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对西山的崇拜建筑造型取意于古蜀文明对西山的崇拜,通过错落的几何体块模拟成都平原的地貌层次,寓意着成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古蜀人对山川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太大了,我的角度只能拍出博物馆的局部,而且根本看不到“金镶玉”的整体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铜盏(春秋至战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成都青白江区双元村船棺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铜盏是楚文化的典型礼器之一。根据传世主子申盏盂、湖北随州出土铜盏等器物上“盏盂”、“盏”等自铭,结合器形特征,学界将此类器物命名为“盏”。此器制作精美,器盖顶部的抓手由通体镂空的蟠蛇组成,四周有对称的镂空兽首形钮,盖缘有小卡扣。盖面饰三道綯索纹,间饰蟠虺纹,内外饰三角蕉叶纹;盖顶中部饰涡纹,周围一周重环纹,外饰一道綯索纹。器身腹部两侧附有兽首形耳。颈部饰蟠虺纹和内填卷云的三角纹,腹部饰蟠虺纹,其下饰蕉叶纹,足饰蟠蛇纹。成都平原此类器物的出土反映出晚期蜀文化与楚文化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船棺(战国)</b></p><p class="ql-block">该船棺带盖长约4.77、宽约0.7-0.9、高约1.08米。其作法是将一根楠木去掉三分之一,将剩余的三分之二挖空中心部分,刳凿而成,形似独木舟,船仓即为棺室。在棺的前端由底部向上斜削,略为上翘,有如船头,在其两侧各凿有一个半圆形的孔,孔身斜穿至棺面上。棺盖也以同样的方法制成,形制与棺身一样,棺盖与棺身上下两部分对扣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船棺。棺内随葬陶器、漆木器等。</p> <p class="ql-block">战国竹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石犀</b></p><p class="ql-block">长3.3米,重8.5吨,由红砂岩雕刻而成。这只石犀是秦汉时期留存至今最大的圆雕石刻,传说它与李冰治水的故事有关。李冰曾铸造五只石犀镇水,如今仅存这一只。石犀憨态可掬,背上刻有细致的花纹,不仅是古代水利文明的见证,更是成都“天府之国”美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战国蚕纹铜戈</b></p><p class="ql-block">这件铜戈出土于成都交通巷战国墓,戈身刻有罕见的蚕纹。蚕纹线条流畅,蚕体饱满,头部清晰可见。成都平原自古盛产丝绸,蚕纹铜戈不仅是一件兵器,更是蜀地蚕桑业发达的证明。铜戈的銎部还装饰云雷纹,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反映了古蜀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陶飏扇俑</p> <p class="ql-block">滑框型一勾多综提花木织机(西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刀平五千”铜刀币新莽(8-23年)</b></p><p class="ql-block">此刀币分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刀身上铸有“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一刀平五千”为王莽新朝所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又称“金错刀”,其制作精美、造型奇特、存世稀少,在古代货币中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陶俳优俑(东汉)</b></p><p class="ql-block">俳优俑,俗称说唱俑。此俑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应有鼓槌击鼓,张口嘻笑,表情幽默、诙谐,动作夸张,彷佛表演正进行到精彩之处,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俳优俑在四川地区东汉墓中多有出土,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天府之国的富庶安逸,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蜀郡”铁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铁锸“凹”形銎口,两面中空成槽以装木柄,上有“蜀郡”铭文。秦并巴蜀后,于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丞”。汉王朝在在蜀地的临邛(今邛崃)、南安(今乐山)、武阳(今彭山)三处设铁官。蜀郡冶铁发达,其产品大量销往川南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提高了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管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汉经穴髹漆人像</b></p><p class="ql-block">2012年在成都地铁三号线施工时,于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被意外发现。它高14厘米,头宽2.6厘米,肩宽4.2厘米,裸身直立,双臂下垂,掌心向前,双脚一字站立,面部五官清晰。人像通体髹黑漆,身上刻有57条经络线,其中红色22条、白色30条,左右对称分布,还有4条白色经络线环绕胸腹,1条纵向居胸腹正中,并用圆点标示117个穴位,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小字。它是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一同出土的天回医简相辅相成,为探究中国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难得物证,反映出西汉时期卓越的医学成就和漆器工艺,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邢窑“官”字款白瓷瓶唐(618-907年)</b></p><p class="ql-block">邢窑是唐五代著名的窑场,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南青北白”是我国唐代瓷器生产的写照,邢窑白瓷即为北方白瓷产品的代表。这件成都江南馆街遗址出土的“官”字款白瓷瓶腹上均匀分布八条细棱,底部正中刻有“官”字,胎质致密坚实,釉质细腻,釉色莹润,是邢窑细白瓷产品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唐代白瓷典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镂空鎏金香囊</b></p><p class="ql-block">唐代贵族使用的香囊,通体鎏金,透雕花鸟纹饰,直径约5厘米。香囊内部设计精巧,有一个可转动的香盂,利用重力平衡原理,无论香囊如何晃动,香灰都不会洒落。这种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唐代贵族生活的奢华。香囊表面的花纹繁复华丽,既有西域风格,又融入本土元素,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邛窑高足瓷炉(晚唐五代)</b></p><p class="ql-block">这件瓷炉高约20厘米,炉身施黄绿釉,贴塑莲花与飞天像。莲花象征佛教的纯洁,飞天衣带飘逸,手持乐器,展现了佛教艺术与邛窑技术的融合。瓷炉胎质细腻,釉色莹润,是邛窑瓷器的代表作。邛窑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民窑,其产品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见证了古代成都的商贸繁荣。</p> <p class="ql-block">北宋、南宋铁钱</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瓷碗(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定窑白瓷孩儿枕(宋)</b></p><p class="ql-block">这件孩儿枕出土于成都周边宋代墓葬,高约18厘米,长30厘米,通体施白釉,釉色莹润如脂。枕面塑成趴卧的孩童形象,孩童圆脸大眼,双臂交叠为枕面,双腿蜷曲,神态憨态可掬。定窑以白瓷闻名,这件孩儿枕胎质细腻,雕刻线条流畅,衣纹褶皱清晰可见,展现了宋代工匠高超的</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瓷枕(宋)</p> <p class="ql-block">长颈铜瓶(宋)</p> <p class="ql-block">铜琮(宋)</p> <p class="ql-block">彩釉陶侍从俑(明)</p> <p class="ql-block">彩釉陶骑马俑(明)</p> <p class="ql-block">侍从俑(明)</p> <p class="ql-block">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川军和入川滇军、黔军割据四川,混战连年。1934-1935年,中央势力进入四川,废除防区制、整编川军,实现全省行政、军政、财政统一,结束了四川近二十年的军阀割据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川军</b></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川军出川英勇抗敌,用鲜血谱写了民族救亡的壮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成都为基地对日本进行的多次战略轰炸,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p> <p class="ql-block">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组建国立四川大学公告(1931年)</p> <p class="ql-block">负一楼还有一个“人与自然:贝林捐赠馆”,没时间看了。请参见我的300个博物馆之54—-宜昌博物馆。贝林先生在那里也捐了许多藏品,内容应该是一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