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成都市区保存最完整、隐于闹市中的千年佛教古刹(2025年9月25日)

锡林

9月25日,我和妹妹来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文殊院,它是成都市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院,是隐于闹市中的千年古刹,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这里既有人文底蕴,又有市井烟火。 文殊院,又名空林堂,它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带,坐地铁一号线就可以直达,我和妹妹是乘坐55路公交车来到这里的。 <p class="ql-block">成都文殊院,它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有1400余年的历史,位于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首,对成都以及四川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成都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p> 成都文殊院它不仅是出家人和信众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秀丽。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年),相传为隋文帝杨坚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圣尼”信相修建的寺院,称为“信相院”。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信相院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因此又名“空林堂”。道光年间,文殊院扩建,形成现今规模,如今文殊院内各类的大小造像达到了450尊。 来到文殊院,首先看到一处牌坊,它是进入文殊坊特色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牌坊造型古朴典雅,采用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雕刻工艺。在牌坊的梁柱、斗拱等部位都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图案包括花卉、瑞兽等,寓意吉祥美好。 牌坊上面有“文殊坊”三个大字。在柱子上有楹联:“吉祥福地,智慧禅林”。在牌坊的背面刻有“德惠门”,以及楹联:“诚意修身开慧眼,正心行善结禅缘。”传达的是佛教的修行理念和道德准则。 走过文殊院大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段红墙夹道,青石路的两边红墙高耸,红墙表面平整光滑、色彩鲜艳。墙头青瓦整齐排列,与周围古朴的建筑、葱郁的树木、摇曳的竹林相互映衬,营造出静谧、祥和的氛围。 红墙在佛教中象征着庄严、神圣与吉祥,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红墙上书写着“人类幸福世界和平”、“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体现了佛教对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祈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殊院红墙这里也是热门的拍照打卡地,人们以红墙为背景拍摄人物照,尤其是在“福”字前拍照的人最多,人们需排队等候依次拍照。 我们来到了文殊院大门前,在大门的对面有文殊院照壁,建于1702年,明黄色的色彩很鲜艳,但凡是庙宇和祠堂之前都会有照壁作为屏障,明黄和朱红是帝王之色,只有帝王才有资格来使用,寺庙为什么可以使用呢?可见帝王们对于佛教的重视程度。 照壁上书“文殊院”三个大字。在它的两侧还有一副对联:“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照壁的长度是15.8米,高度7.7米,整个照壁成品字形结构,它的宽度与大门相等。&nbsp; 成都文殊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共有房舍190余间,房舍为木石结构,是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筑风格。 文殊院有六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走进文殊院,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文殊阁。 与东西两侧的钟楼、鼓楼、禅堂、斋堂、廊坊等建筑浑然一体,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各殿堂庄严肃穆。 山门内就是“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中间的弥勒佛笑脸迎人,和颜悦色。 我们走进院子里,正面的这座大殿就是“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中间骑着独角兽,手拿禁瓶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右手边骑着白象拿如意的是主平安健康的普贤菩萨,左手边是主管智慧的文殊菩萨。<div>三大士殿内左、右还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nbsp;</div>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门两旁的一幅发人深省的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在院子里左右相对的是钟楼和鼓楼。这是康熙45年慈笃方丈任内创建的,在乾隆40年,方丈大师亲自手书金钟和法鼓,悬于檐下。 钟楼当中有铜铸的幽冥钟重达9000多斤,从咸丰八年一直到同治四年,历时7年才完成。钟的上面满铸着捐款人的姓名和银两的数量。寺院里面早晚都会叩钟。 鼓楼里面有现存最古老的一面鼓,鼓楼的正面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 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宸经楼,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文殊院较为出名的文物遗存是“空林二圣”,“空林二圣”即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 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20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酉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 文殊院宸经楼左侧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20世纪40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法、不为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 文殊阁,位于文殊院内中轴线最后,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第一层“空林讲堂”的内景。 在文殊院六重大殿的右侧还有千佛和平塔、碑廊、圆通殿、玉佛殿、祖堂、上客堂等建筑。 这是文殊院的千佛和平塔,建于1988年,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题匾并撰联。塔呈六角形,共11层,高21米。铁塔共有佛像1000尊,由此得名。塔顶上有6条龙,挂有铃铛。 环绕着千佛和平塔的东、西、北三面是碑廊,里面陈列保存了众多古碑文真迹,其中有雍正年间果亲王真迹,文殊院开山祖师慈笃海月禅师手书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的联幅,此外还有众多古代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的题咏、佛语墨迹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块石碑都加装了玻璃罩进行了保护。 成都文殊院内有东西两个花园,花园内植物种类繁多,花草繁茂、绿树成荫,形成了寺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的格局,营造出了生机勃勃又宁静祥和的氛围。